汉赋 司马相如的名篇《子虚赋》、《上林赋》代表了汉代散体大赋的最高成就。枚乘、司马相如、王褒、扬雄在文学发展史上被奉为汉赋正宗。汉赋思想性一般不高,艺术上也比较呆板和类型化,...严重。但是汉赋客观上反映了汉朝政治经济的繁荣和贵族阶级特有的审美情趣,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同时,汉赋对于中国文学观念的形成,对于促进文学繁荣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也是不容低估的。
汉乐府 汉乐府,指由汉朝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当时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汉乐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极高的地位,其与诗经、楚辞可鼎足而立。汉代《孔雀东南飞》、北朝《木兰诗》和唐代韦庄《秦妇吟》并称“乐府三绝”。其中有许多优秀作品,是汉乐府中的精华。
谶纬 谶也有附经的,称为“经谶”;谶纬有图的,称为“图谶”、“图录”、“图纬”等。又与《论语谶》、《河图》、《洛书》等合称为“谶纬”,共有81篇。谶纬的地位实际上凌驾于经书之上。谶纬之学,自西汉哀帝、平帝至东汉,在帝王的提倡和支持下,加之俗儒的附和,盛行于世,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直至欧阳修作《论删去九经正义中谶纬劄子》,魏了翁作《九经要义》删去了谶纬之说后,谶纬才无人信从,此类书籍遂至散佚。
方术 方术,中国古代用自然的变异现象和阴阳五行之说来推测、解释人和国家的吉凶祸福、气数命运的医卜星相、遁甲、堪舆和神仙之术等的总称。方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巫术。谶纬汉武帝时齐人上疏言神怪奇方的竟达万余人。有的方士从事炼丹和神仙之术,也积累了不少化学和医药的知识。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数、医药、化学有一部分是和方术交织在一起,并且是从方术内部发展起来的。
周易参同契 《周易参同契》,中国东汉魏伯阳关于炼丹理论的著作。简称《参同契》。《周易参同契》谓大易、黄老、炼丹炉火三道相通。这使《参同契》在道教思想史上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学术界多数人认为《参同契》主要属于外丹的学说。现存《参同契》的版本,以明洪武十三年张本真刻俞契《周易参同契发挥》为最早。明《正统道藏》所收注本颇多,后蜀彭晓撰《周易参同契分章通其义》为最早。又有宋朱熹撰《周易参同契考异》。
九章算术 又作《九章算经》。周易参同契为《九章算术》作注是中国传统数学著述的重要方式,最著名者有魏刘徽注、唐李淳风等注释、北宋贾宪细草与南宋杨辉详解。其中刘徽注、李淳风等注释与《九章算术》一体行世。刘徽《九章算术注》原10卷,第10卷“重差”系刘徽自撰自注,后以《海岛算经》为名单行。《九章算术》已被译成日、俄、德、英、法等多种文字,刘徽注亦被译成日、英、法等文字,是世界古代数学名著之一。
伏生 后始皇焚书坑儒,使古代文化典籍遭到严重破坏,伏生逃回故乡,冒死将《尚书》藏于壁中。后闻济南伏生善治《尚书》,便派太常掌故晁错到伏生家学《尚书》。自此迄后世,《尚书》之为学,伏生实为传授的渊源。以后伏生弟子又据他对《尚书》的解释,编成《尚书大传》一书,属“外传”之体。伏生与他的今文《尚书》对中国儒家经学文化影响至为深远。
马融 马融,,中国东汉经学家。马融年轻时曾向当时学者挚恂学习儒家经典,并娶其女为妻。马融献上歌功颂德的《东巡颂》,讨得安帝欢心,被提拔为郎中。马融趋附梁冀,为之代草诬陷李固的奏疏。马融一生最大的成就在于他对古文经学的倡导和研究。另外,马融还有不少著述,包括赋、颂、碑、诔、书、记、表、奏、七言、琴歌、对策等各种文体,共21篇。
郑玄 郑玄与郑兴、郑众为同宗,世称郑玄为“后郑”。郑玄多方拜访名师。这次党锢持续了十六年之久,郑玄被党禁了十四年。这一时期也是郑玄成就最卓越的时期。至中平四年,郑玄遭父丧。次年,三司府两次征召郑玄,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后将军袁隗表举郑玄为侍中,这一次他以居丧为由拒绝出仕。郑玄屡辟不至,期间除避乱于徐州外,大抵隐居在家,聚徒讲学。由此可知郑玄之影响。
张衡 张衡,中国东汉科学家。在天文学、地震学、机械制造、数学、文学、绘画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主张浑天说,提出天犹如一个鸡蛋,地如鸡蛋中的蛋黄那样居于中心,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虽主张天有一个硬壳,却又主张“宇之表无级,宙之端无穷”,认为天外有天,宇宙无限。正确解释了月食成因,认为月食是由于月球进入地影而产生。1956年,河南省南阳县重修了他的坟墓,并在墓前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