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是杀人杀出来的――陈友谅采石矶即位登基

>>杀了徐寿辉,陈友谅就在采石矶的五通庙排场开来,将五通庙的佛神全都请出来,自个儿即位称帝,改国号为“汉”,年号“大义”。所以全国臣民热烈拥护新皇帝的当选,争取与新中央朝廷保持高度的一致。反正皇帝陈友谅已经登基了!想到这些,陈友谅立即下令,...队伍,做好准备,向应天城进发。听说陈友谅不仅占领了应天城外围的西南门户太平和采石矶,而且还在不断地向北杀来,应天城里一片恐慌。

太平失守:花家落难公子与婢女的传奇故事

打了整整3天,陈友谅始终拿不下太平。士兵们沿着翘起的大船“尾巴”爬上了太平城的城头,由此杀入城内,活捉了猛将花云。有个姓孙的奴婢当场领着花炜,想逃出太平城去避难,不料在途中被陈军将士俘获了。>>太平沦陷时,与花云同时殉难的还有朱元璋养子朱文逊,江南名士、太平知府许瑗等。

“天完”国真完了――陈友谅第三次政变

再说在太平打了胜仗后的陈友谅就更加意气风发,不可一世了,他集结部队,气势汹汹地杀向太平北方的采石矶。这个时候陈友谅精神爽透了,心可比天还高,天下还有谁?于是陈友谅开始了第三次政变。没了,天完国真的全完了,天也完了,能活一天是一天啊。>>至正二十年闰五月初三日,有人来报,说是“汉王”陈友谅派部将要向他这个傀儡皇帝汇报战事。徐寿辉确实什么都不会知道了,因为陈友谅找的这几个壮士已经用铁槌击碎了他的脑袋。

池州、九华山之战――1360年

至正二十年、天定二年五月,陈友谅亲率舟师10万,挟持天完皇帝徐寿辉,顺流东下,进窥池州。听到西线急报,连忙从浙东调回常遇春,让他火速奔赴池州,与一起共同抵抗陈友谅的进攻。徐达与常遇春依计行事,果然在九华山脚下大败了陈友谅军,生擒3000多人,斩杀10000多个陈军将士。

徐寿辉本想迁都龙兴府沾点龙气没想到却成了“光杆司令”

杀了胜,陈友谅兼并了他属下的全部部队,一下子成为天完国的“军事第一人”。>>徐寿辉听说自己的军队攻下了龙兴府,就向丞相陈友谅提出要想迁都龙兴的打算。于是就找了个借口,婉言拒绝了徐寿辉的迁都要求。再说徐寿辉本来东行的目的是要到龙兴府定都的,可丞相陈友谅那样客气地派人到江州江边来迎驾,不能辜负了人家的一片好心!由此,徐寿辉一下子变成了“光杆司令”。

陈友谅何许人?他为什么要杀倪文俊?陈友谅的第一次政变

所以自陈友谅出生起,邻里周边的人都瞧不起他和他的家人。官军闻讯前来镇压,陈友谅率众投奔了徐寿辉的起义军,在徐寿辉部将倪文俊手下当簿书掾,因为辅佐倪文俊攻陷诸州郡有功,遂被提升为领兵元帅。这是有关陈友谅为什么发动政变的一种说法,更有民间流传一种英雄爱美人之说。>>据说陈友谅看中了倪文俊的一个小老婆。而后陈友谅自称宣慰使,没多久又称平章政事。

朱元璋:借刀杀人,除掉赵普胜;陈友谅第二次政变帮了冤家对头的忙

>>朱元璋要借谁的刀去杀赵普胜?陈友谅就这么琢磨着,在人们不知不觉中他将内部斗争的矛头指向了天完国军事大能人赵普胜,算计着如何除掉赵普胜,陈友谅几乎拿了放大镜在给他找差池。这个老“惦记”赵普胜的人就是生性多疑的陈友谅。到了约定的时间,赵普胜很隆重地摆开了会师喜宴,等候陈友谅及其队伍的到来了。不过《明实录》等书中说,赵普胜是被陈友谅抓住后杀掉的。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倪文俊本来想表面上数落一下已经升为太师的邹普胜,但在出口时居然夹枪带棒地冲着徐寿辉而来了。这么一想,倒是想起了过去老在自己眼鼻子底下晃悠、鞍前马后跑腿而今已升任为军中领导的领兵元帅陈友谅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就在倪文俊认为一切安排就绪,踌躇满志地等着坐上皇帝宝座的时候,局势却急转直下,让他始料不及。陈友谅就在这时发动了第一次政变,把丞相倪文俊给杀了。

“天完”与刀枪不入的“烧香军”

相比较而言,我倒认为还是第一种解释“天赐完美之国”比较吻合历史实际。正因为他们笃信白莲教或称明教的说教,所以西线红巾军战士的身上都写一个大大的“佛”字,据说写上这个大大的“佛”字后,将士们便可刀枪不入,因而西线红巾军很能作战,起义后一年左右就占领了湖广、江西、浙江和福建等省份的大部分地区。不太平的原因还不仅仅是元朝的军事围攻,更主要的是起义军领导层的内讧。

“布贩子”天生帝王相――徐寿辉当皇帝

1351年,刘福通为首的北方白莲教组织在颍州发动红巾军起义,并迅速占领了江淮好多地方。就在这样的情势下,邹普胜、徐寿辉等人在湖北蕲州也发动起义,响应刘福通为首的北方红巾军,他们奋勇作战,攻克了蕲水县城,并以此作为起义政权的都城。但令后人一头雾水的是彭莹玉并没有被推到起义军首领的位置上,大家推举徐寿辉当头头,这是为什么?徐寿辉就凭着脸蛋得了做“皇帝”的大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