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样子 前者可以说是表征佛陀的自觉,后者可以说是表征佛陀的觉他。佛陀的生命,参入天地之至奥,流入无终的时间之流中,故说由动归静。教团中大众知道佛陀到忉利天后,最想念思慕的莫过于拔蹉国的优填王。佛陀在忉利天宫说法,大约是三个月的时间,三个月后,佛陀下降人间,旃檀圣像,竟起立迎接佛陀。若依照这种说法,则佛陀的画像,又更早了。
《大毘婆沙论》佛陀论之探讨(2) 在《大毗婆沙论》卷20之中是指天人的妙相是由上、中、下品的异熟果来引起的,而不同的妙相业所需要的条件如下面表格所示的内容。所以才引用《大毗婆沙论》之中的内容来看“菩萨”与世间上的有情相互之间的差别问题。这个问题是很重要的,所以说在《大毗婆沙论》之中也为此而进行讨论了。
佛陀三十二相 与八十种好 佛陀三十二相与八十种好郑豪英佛陀逝世后一两百年间,佛弟子遵守不造像的规矩,但已逐渐将佛陀由“觉者”意义上的佛逐渐神化升华为神圣意义的佛。在塑造释迦牟尼佛形象的过程中,佛教对造像的形体形象特点,逐渐规定了具体要求,这就是三十二相与八十种好,合称“相好”。实际上,在汉化寺院的造像中,三十二相能大致表现出来的不过十二、三相。
原始佛教的佛陀观 但是一切的发展皆以释迦牟尼佛为基础,因此了解原始佛教中佛弟子心目中的佛陀形象,就成了研究佛陀观开展的一个起点。本文即以《阿含经》和《律藏》为线索,从“历史的佛陀观”和“理想的佛陀观”两面,探究佛陀在原始佛教文献中所呈现的形象。历史性与理想化的二面,可说是原始佛教一般所呈现的佛陀之形像。[4]因此,以下就以这些资料为中心,来考察原始佛教的佛陀观。
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壹.相好的定义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至心归命礼。由于这八十种好是随三十二相而有,所以又称为“八十随形好”。以上所叙述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在各经典上的记载,稍有出入,但是佛陀的庄严相好,是不容置疑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佛在因地摩顶
《大毘婆沙論》佛陀論之探討(2) 在《大毗婆沙论》卷20之中是指天人的妙相是由上、中、下品的异熟果来引起的,而不同的妙相业所需要的条件如下面表格所示的内容。所以才引用《大毗婆沙论》之中的内容来看“菩萨”与世间上的有情相互之间的差别问题。这个问题是很重要的,所以说在《大毗婆沙论》之中也为此而进行讨论了。
《大毗婆沙论》佛陀论之探讨(1) 《大毗婆沙论》的编集者,显然存有抗拒大乘佛陀观的意念,而坚主人间的佛陀,人间(天上)的菩萨观。在《大毗婆沙论》中认为:如契经言。因此在《大毗婆沙论》之中又从中广分别来解说之,并且引用了《发智论》中的论说来明此意。[7]由前面的引文可以得知《大毗婆沙论》之中所认定的“真实菩萨”是要“修习妙相业”,才可以名为“真实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