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

杨修并非死于曹操「 ”嫉贤妒能”,从杨修的悲剧看汉魏嬗代

《世说新语》里所记载的杨修形象颇为「”轻狂”,这一点被罗贯中所继承并加以发挥,所以我们看到《三国演义》里的杨修同样是恣肆逞才。但是小说却有意隐去了《世说新语》中所认为的杨修之死的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他卷了入曹丕曹植兄弟的立嗣之争。罗贯中在文学作品中大力渲染杨修「”恃才傲物”,好几次让曹操难堪,因此招致了...身之祸,最终死于曹操的「”嫉贤妒能”。《三国演义》的这个做法当然是为了服务于小说主旨,是出

关羽斩颜良之战,除了关羽的神勇之外,另有两人作用巨大

但关羽不为所动,仍表示一旦得到兄长刘备的下落,必将离去。曹操告诉关羽,颜良勇不可当,关羽则认为颜良不堪一击。战斗开始后,关羽一马当先冲入颜良阵中,颜良措手不及,被关羽一刀斩于马下。小说中提到的此次关羽斩...颜良之战,在历史上的确发生过,但过程非常简单。

魏延暗 ... 诸葛亮胆怯,不敢用子午谷奇谋:1300年后大英雄实力作死

诸葛亮与魏延作为蜀汉后期,...才能数一数二的存在,在兵出子午谷的问题上,有了根本性的分歧。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三国志》首先,关于子午谷奇谋,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记载。其一,《三国志》说:魏延跟随诸葛亮北伐时,多次提出分兵1万,两路同时出击,并在潼关会师。

关于「 ”曹冲称象”的诸多疑点,能否推翻《三国志》的记载?

刘备、孙权、曹操三个人都是一时人杰,不过比较起来,似乎曹老板的儿子才能更高一些。有曹丕、曹植这样的大文学家;曹彰这样的猛将,还有一个命运不太好的小神童——曹冲。其实曹操本来是想立曹冲为继承人的,曹冲在方方面面上也妥妥是一代名君的模板,可惜死的早。

《三国志》对贾诩评价极高,奈何贾诩的名声还是臭,被称为「 ”贼”

贾诩是曹操「”四大谋士”之一,一生机变百出,用计无数,算无遗策,鬼神皆惊,有「”三国第一等奇才、怪才和鬼才”之称。陈寿作《三国志》,将他和著名的颍川士族领袖荀彧及其侄子荀攸合传,说:「”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称赞贾诩具有张良、陈平之才,这评价不可谓不高。贾诩是凉州武威郡人,家门平凡,他本人也坦承「”名不素重”,却凭借自己的实力被举孝廉,入朝为官。至中平六年(189年

孙权拿下荆州后曾四次图蜀,因形势而不能成

东吴攻下荆州三郡,刘备率军五万支援关羽。全琮也建议孙权偷袭荆州,但为防事泄并未回。公元200鲁肃也建议拿下荆州后,也是要夺下益州。孙权一开始是提议两家联合夺蜀的,刘备不同意。所以孙权要先夺荆,再并益。现在孙权已拿下荆州,下一步就是图蜀。权复以刘璋为益州牧,驻秭归。这时孙权坐镇公安。这一年荆州发生大疫,孙权免除荆州一年税赋。七月孙权遣使向曹丕进贡,即承认曹丕是中央。

刘禅-聪明机智、善于韬晦的皇帝

《三国演义》将刘禅塑造成了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不但软弱无能,而且贪图逸乐。其实真实的后主刘禅并非如此,史书中的他不但聪明机智,而且善于韬晦,所谓的「”乐不思蜀”只不过是为了保全大局不得已上演的一幕戏据《三国志》记载,刘禅自小历尽磨难。《三国志》记载,刘备是一个命中克妻之人,所以当年在老家的时候「”数丧嫡室”。等到刘备起兵之后,在沛城娶了一个姓甘的女子为妾,这个甘夫人就是刘禅的生母。至于阿斗的小

董卓废立皇帝的真正原因,不是因为汉献帝聪慧,没娘的孩子才可靠

最主要的原因是汉献帝没娘,而汉少帝却有一个当了多年皇后的母亲,即何太后。综上,董卓所谓的行大逆之事,冒天下之大不韪废立皇帝的本意其实就是为了除掉外戚势力的旗帜何太后,以便自己掌握住这一势力。至于以袁绍为首的世家集团以董卓擅自行废立之事讨伐他,仅仅是因为董卓整合了原西凉集团、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的势力后,让世家集团感到了莫大的威胁。

郭图诬陷张郃和高览,看似推卸责任,实则另有隐情

小说第三十回提到,得知乌巢被袭的消息,张郃提出应派重兵支援乌巢,但郭图却认为此时曹操的官渡大营兵力空虚,建议袁绍向官渡发动进攻。等张郃、高览进攻官渡失利后,郭图为了逃避责任,诬陷张郃、高览有降曹之意,令袁绍大怒,欲将二人治罪。张郃、高览惊恐不已,最终投降了曹操。那么,小说中描述的这段郭图陷害张郃的情节又是否为真实的历史呢?答案是肯定的,这段史料就出现在《三国志张郃传》当中。

孙权一生在蜀魏之间游走有余!为什么家庭方面是个彻底的失败者?

在魏、蜀、吴三巨头中,孙权是最「”嫩”的一个。孙权接班时,只有18岁。按照古人「”二十而冠”,还是未成年。而哥哥孙策一死,孙氏集团地动山摇,内忧外患、危机四伏。在这样的境况下,孙权不仅迅速站稳脚跟,还将父兄未完的「”霸业”发展成了「”帝业”,与曹魏、蜀汉鼎足而立,共分天下。就连轻易不服人的曹操都忍不住赞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那么,这位曹操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究竟有何过人之处?1十五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