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杨修并非死于曹操「 ”嫉贤妒能”,从杨修的悲剧看汉魏嬗代

《世说新语》里所记载的杨修形象颇为「 ”轻狂”,这一点被罗贯中所继承并加以发挥,所以我们看到《三国演义》里的杨修同样是恣肆逞才。但是小说却有意隐去了《世说新语》中所认为的杨修之死的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他卷了入曹丕曹植兄弟的立嗣之争。罗贯中在文学作品中大力渲染杨修「 ”恃才傲物”,好几次让曹操难堪,因此招致了 ... 身之祸,最终死于曹操的「 ”嫉贤妒能”。《三国演义》的这个做法当然是为了服务于小说主旨,是出于塑造曹操「 ”奸雄”形象的需要,而并非历史的真实。 《世说新语》虽然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但是关于杨修的死因也流于表面 历史上真实的人物和事件,往往具有比文学作品更为复杂和深刻的内容。即便具有很高史料价值的《世说新语》,在「 ”杨修之死”这个问题的解释上,其实也显得有些平面化。杨修之死固然是因为卷入了曹氏夺嫡之争,但是杨修的死又远不止参与曹氏内部权力斗争这么简单。既然杨修当然并不是死于曹操的「 ”嫉贤妒能”,又不止是卷入「 ”曹操立嗣”这么简单。那么,杨修之死的背后到底还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呢? 在笔者看来,杨修之死跟他本人的政治立场有直接的关系,也是汉魏嬗代历史进程中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它标志着以世家大族为支柱的东汉政权的彻底败亡,同时也预示着汉魏嬗代的必然到来。 一、曹操对于杨彪杨修父子的拉拢 陈寿在《三国志》里对曹操有一个总结性的评价,「 ”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这里陈寿看到了曹操在政策层面是「 ”申商法术”,这是曹操打击以「 ”儒”为特征的世家大族的一面。陈寿的这个看法,我们不能说他错了。然而在《魏书·卢渊传》里,孝文帝答卢渊表里有「 ”曹操胜袁,盖由德业内举……定非弊卒之力强,十万之众寡也。”这样的说法。孝文帝对于曹操崛起的理解,比起陈寿来,显然层次更高,已经涉及到社会政治的深度。 曹操用人,对「 ”德”并不十分在意 曹操「 ”德业内举”,按照田余庆先生的说法,其实就是他对于东汉以来,在朝野都具有巨大影响的世家大族这个社会阶层,有一个比较清醒客观的认识。由此,曹操对待这个阶层,采取的是一个适度而又有效的弹性政策。 和田老观点相似的,还有徐杨杰在《中国家族制度史》一书中所提出的「 ”东汉政权是一个世系大族公卿满朝的政权,曹操夺取这个政权时不得不承认这个既成事实。为了巩固统治,曹操也必须吸收一些强宗大族在朝廷任重要官职。” 世家大族在汉末政治中,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存在 关于曹操对待世家大族的态度,田徐两位所见略同。我们考察曹操对待杨彪杨修父子的态度,这一点也能得到印证。弘农杨氏,是东汉以来的超一流家族和第一等高门,并且在汉末还和另外一个超一流家族汝南袁氏还有姻亲关系,而杨修便是杨氏和袁氏联姻的后代。杨修之父杨彪又是汉末的太尉,在这种情况下,杨修与其父的社会影响力就可想而知了。 因为杨彪出身东汉最有声望的高门大族,世代忠于汉室。杨彪的先祖从杨震开始,世代和宦官进行激烈的斗争,世代也都以清流自居,对曹操这种「 ”赘阉遗丑”本来是十分鄙视的,根本不可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曹操的统治。曹操对此也早就心知肚明,其实曹操对于杨彪为首的世家大族势力一直十分忌惮,想 ... 杨彪之心早已有之。 《后汉书·杨震传附杨彪传》: 「 ”时袁术僭乱,操托彪与术婚姻,诬以欲图废置,奏收下狱,劾以大逆。” 从这条史料可以看到,曹操 ... 杨彪之心早已有之,只是未得借口,最后只能以袁术和杨彪的姻亲关系勉强处置杨彪。但是即便如此,曹操依然遭遇了来自己方势力内部的强大阻力。孔融以杨彪「 ”四世清德,海内所瞻。”提醒曹操杨氏的巨大影响力,并且警告曹操说「 ”横 ... 无辜,则海内观听,谁不解体!”,甚至还以为自己「 ”明日便当拂衣而去,不复朝矣。”作为进一步的威胁。曹操在这种情况下,也只能作罢。 曹操最终不敢妄 ... 杨彪 更为讽刺的是,袁绍和杨彪、孔融等人也有矛盾,曾经在建安三年(198年)给曹操去信,想借曹操之手除掉他们,然而曹操依然不敢轻举妄动。 《三国志·武帝纪》: 「 ”袁绍宿与故太尉杨彪、大长秋梁绍、少府孔融有隙,欲以他过诛之。公曰:‘当今天下土崩瓦解,雄豪并起,辅相君长,人怀怏怏,各有自为之心,此上下相疑之秋也,虽以无嫌待之,犹惧未信;如有所除,则谁不自危?’” 曹操这番对袁绍的作答,当然首先是将他的虚伪表现的淋漓尽致,但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杨氏等人在东汉社会的巨大影响力,使得曹操不敢轻举妄动。 汉室虽然衰微,但是拥汉者却大有人在 曹操不敢 ... 杨彪,反而以太常的高位来进行笼络。然而杨彪以其坚定拥护汉室的政治立场,不可能真心和曹操合作。从这一点来说,杨彪和荀彧有相似之处,但是表现得更为极端。 《三国志·文帝纪》: 「 ”彪见汉祚将终,自以累世为三公耻为魏臣,遂称足挛,不复行,积十余年。帝即王位,欲以为太尉,令近臣宣旨。彪辞曰:‘尝以汉朝为三公,值世衰乱,不能立尺寸之益,若复为魏臣,于国之选,亦不为荣也。’” 杨彪在曹操代汉之心日益暴露的时候,选择了坚守汉节,闭门绝户十多年,拒绝和曹操合作。到了魏文帝践祚,想启用杨彪做魏朝的太尉,杨彪也再次表达了拒绝。 这种情况在杨修身上,亦是如此。 《三国志·陈思王植传》注引《典略》: 「 ”杨修字德祖,太尉彪子也。谦恭才博。建安中,举孝廉,除郎中,丞相请署仓曹属主簿。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又是时临淄侯植以才捷爱幸,来意投修,数与修书,书曰:「 ”数日不见,思子为劳;想同之也。” 我们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到两个关键性的信息,一是杨修受到了曹操的提拔和重用,这是曹操拉拢杨修的表现,同时这使得杨修具有了「 ”总知外内”的地位;第二点则甚为关键,那就是这里给我们呈现出了一个和《世说新语》里完全不一样的杨修,《世说》里杨修颇为轻狂,主动参与了曹操的立嗣活动,是一个「 ”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形象,其被 ... 颇有些「 ”咎由自取”的味道。而裴注引用的材料则向我们清楚的表明,是因为杨修在曹操身边掌握机密,曹魏诸卿争相与之结交,这里面甚至还包括了曹丕和曹植。而杨修之所以选择辅佐曹植,这自然和其政治立场有关。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还将在后 ... 进一步分析。 杨修其实也是拥汉立场 因为杨氏一门在东汉的巨大社会声望,曹操不得不对其进行竭力拉拢。这显示出曹操在对待世家大族政策上灵活弹性的一面;但是,如果反复拉拢都不成,时机一到,曹操又会对这些「 ”恃旧不虔”,不愿意支持自己代汉的人物加以 ... 戮。 杨修之死,表面上是他卷入了立嗣之争。但是杨修的悲剧,本质上却是因为他和其父一样是忠汉立场,并不支持曹魏代汉,这才导致了曹操借故对其痛下 ... 手。 二、杨修之死与曹操立嗣 应该说,杨修和其父杨彪在拥汉这个问题上,具有相同的立场。但是父子两人的行事风格,却略有差异。杨彪从建安年间就开始拒绝与曹操合作,而杨修却一直出仕曹操。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杨修虽然为曹操效力,但是明显对曹操并不恭顺,经常在曹操面前炫耀其才智,颇有藐视曹操权威的意味,这一点和孔融、祢衡这类忠汉士人以往的各种表现,其实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杨修炫耀才智,却并非「 ”恃才傲物” 杨修的这类表现,在史籍中有不少的记载。 《世说新语·捷悟》: 杨德祖为魏公主簿,时作相国门,始构榱桷,魏武自出看,使人题门作「 ”活”字,便去。杨见,即令坏之。既竟,曰:「 ”‘门’中‘活’,‘阔’字,王正嫌门大也。” 同书又载: 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提「 ”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次至杨修,修便啖,曰:「 ”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 同书又曰: 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 ”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魏武谓修曰:「 ”卿解不?”答曰:「 ”解。”魏武曰:「 ”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 ”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 ”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 ”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后汉书·杨修传》: 「 ”及操自平汉中,欲因讨刘备而不得进,欲守之又难为功,护军不知进止何依。操于是出教,唯曰:「 ”鸡肋”而已。外曹莫能晓,脩独曰:「 ”夫鸡肋,食之则无所得,弃之则如可惜,公归计决矣。”乃令外白稍严,操于此回师。脩之几决,多有此类。” 《世说》里的几个故事基本都被《三国演义》所采用,用以塑造杨修「 ”轻狂”的形象,而《后汉书》里这则「 ”鸡肋”的记载,在《三国演义》里还被罗贯中作为杨修之死的直接诱因加以演绎。 然而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过,杨修的死因绝非如此简单。在《三国志》中,杨修并没有单独列传,他的死因就更需要我们抽丝剥茧,加以厘清了。 《典略》: 「 ”公(曹操)以修前后漏泄言教 , 交关诸侯 , 乃收 ... 之 。” 《三国志·陈思王植传》: 「 ”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 分析这两则史料,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它们都提到了杨修作为曹植宾客的身份,也就是指杨修成为「 ”植党”,卷入了立嗣之争,这固然可以看做是杨修被 ... 的直接原因。但是,曾经党于曹植者众多,前前后后还有司马孚、贾逵和王凌等人,为什么偏偏要 ... 杨修?另外,诛 ... 曹植党羽之事,其实多为曹丕所为,然而就连曹丕本人也认为杨修「 ”过薄”,罪不至死,甚至在杨修死后还颇为思念杨修。最后,曹操 ... 杨修之时为建安二十四年,曹丕在建安二十二年就被立为太子,立嗣之争已经结束两年多了,如果杨修真的因为是单纯地因为卷入立嗣之争而死,那为什么曹操会在自己离世前百天才决定 ... 掉杨修? 以上种种,都显示着曹操 ... 杨修,绝非杨修卷入立嗣之争这么简单。 卷入立嗣之争者众多,为何单单要 ... 杨修? 笔者觉得更重要的正是杨修本人的政治立场,恐怕才是曹操「 ”虑终始之变”的忌惮所在。杨修和其父的拒绝出仕曹操有所不同,他确实用事于曹操,一度也深受曹操信任。但是我们通过杨修在曹魏集团的表现,和前文的一些分析可以看到,杨修出仕曹操的初衷和荀彧其实颇有相似之处,都是想借助曹操之力来复兴汉室罢了,这也是和其家族世代忠于汉室的传统相一致的。曹操在自己离世前一百天 ... 杨修,这和他在称魏公前一年逼死荀彧,可以说完全如出一辙。荀彧的死因在《三国志》里扑朔迷离,近乎于不能明言。陈寿一句「 ”(荀彧死后)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一个「 ”遂”字,显示出了强烈的暗示意味。《三国志》里又说,「 ”修死后百余日而太祖薨,太子立,遂有天下。”我们从这里看到,杨修的真正死因,被陈寿几乎以同样的笔法加以了传达。 杨修继承其家族风尚,怀抱忠汉之心而始终不愿更张,终不见容于曹操。曹操又因其「 ”颇有才策”,顾虑其身后的政治形势,出于抑制汉廷势力一切残存的力量的考虑,最终还是举起了对杨修的屠刀。 曹操对杨修的政治立场顾虑重重 杨修的死,意味着弘农杨氏「 ”四世三公”鼎盛局面的终结,也标志着以世家大族为支柱的东汉王朝走到了尽头。 三、杨修之死与汉魏嬗代 杨修的死,是和曹植的失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这两件事都标志着拥汉势力的彻底消亡,自然也意味着东汉王朝的彻底败亡,汉魏嬗代不可逆转地到来。 杨修之死,根本上是因为他的拥汉立场。然而杨修拥汉和支持曹植,支持曹植和汉魏嬗代,这两个问题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这是目前学界和网络上都少有涉及的一个问题,笔者早些时候读周一良先生《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似有所获,这里略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杨修的政治立场是显而易见的,作为汉室忠心耿耿的支持者,他肯定是坚决反对汉魏嬗代的。然而曹植的政治立场,则不太为人所注意,作为曹操的儿子,似乎这不应该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然而周一良先生在其著作里探隐发微,指出「 ”曹丕曹植相争,而子建失败,与二人对曹操决意篡夺汉朝之态度恐亦有关。” 清代学者宋翔凤在《过庭录》分析曹植的《三良诗》中「 ”功名不可为,忠义我所安”语,认为曹植有忠于汉室的思想,认为人生不可有觊觎非分的想法。又说曹操在建安十五年时,自比桓文欲为匡扶之业。曹操的这个话真实性自然值得怀疑,但是曹操自比桓文的时候,又说曹植的想法和他自己一致,恐怕这就并非不是真实情况的表达了。后来曹植失宠「 ”势不容己”,则是曹植「 ”尚执前意”的结果,也就是说,曹植一贯坚持「 ”桓文之业”,想对汉室尽匡扶之力,而非取代自立,要行汉魏嬗代之事。后来曹丕篡汉,曹植本来就不见容于其兄,在这种情况下,曹植依然冒着极大风险,「 ”发服悲哭”,显示出了对汉室强烈的眷恋。《苏则传》说:「 ”临淄侯植闻魏氏代汉,发服悲哭。”这个情况并非孤证,《魏略》也有类似的记载,「 ”植自伤失先帝意,怨激而哭。” 作为曹操的儿子,曹植的政治立场却出人意料 北魏孝文帝在表达对其弟元勰的信任时,曾经说过:「 ”二曹以才名相忌,我和你以道德相亲。只要克己复礼,就不必再在乎其他的事情了。” 在以往对曹丕和曹植相争的解读中,多以「 ”才名相忌”的角度来进行观察,这恐怕只涉及到了部分原因,也就是只论及了兄弟二人的政治才能,而忽视了他们政治抱负上的差异。曹操曾经作教令说:「 ”始者谓子建,儿中最可定大事。”曹操在这里所说的「 ”定大事”,毫无疑问就是指汉魏嬗代之事,由此可见曹操在选择魏太子时,是和行篡汉之事联系在一起的。曹操曾经对曹植寄予厚望,但是后来曹植表现出来的对汉室的留恋,至少是对行篡汉之事的不置可否,相较曹丕的野心勃勃,曹操最后改弦更张,选定曹丕作为继承人,也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这里花了较多篇幅讨论曹植对于汉室的态度,是因为了解曹植的政治倾向,对于理解杨修始终如一坚定地支持曹植的立场至关重要。事实上,最初支持曹植的远不止杨修,贾逵、王凌和司马孚这些后来的曹魏开国元勋,都曾经是曹植的支持者。另外,荀彧的态度也值得玩味,虽然荀彧在曹操的立嗣问题上,始终没有明确表态,但是从其子荀恽的选择,或者可以对荀彧本人的态度窥知一二。 曹丕野心勃勃,决意篡汉 《三国志·荀恽传》: 「 ”初,文帝与平原侯植并有拟论,文帝曲礼事彧。及彧卒,恽又与植善……文帝深恨恽。” 如前文所说,陈寿在《三国志》中已经强烈暗示过荀彧的死因了。这里陈寿又说荀恽「 ”又与植善”,显然也是颇有深意。纵观荀彧后代在曹魏时代,都称不上显贵。这显然和荀彧父子秉持忠诚于汉室的理念,而支持曹植有莫大关系。但是随着如贾逵,王凌为代表的世家大族纷纷放弃汉室,转而支持汉魏嬗代。最后也就只剩坚守内心信念的杨修依然执着地支持曹植,这种孤独的坚守,显然独木难支,难怪乎杨修自己也说「 ”我故自以死之晚 ”,他对自己的最后的悲剧其实是早有预料的。 杨修作为世家大族中,汉室最后的也是最坚定的支持者,在汉魏嬗代的时代洪流中,显得如此的形单影只。杨修心存宏愿托身曹植,然而随着曹植的失败,他终究无法做到将其家族的光荣踵事增华,将残存的汉室兴微继绝,这或许才是他悲剧的真正的根源所在。 杨修悲剧的根源在于他不支持汉魏嬗代 结语 杨修之死,并非是因为曹操嫉贤妒能,而是因为他拒绝曹操的拉拢,始终坚持对汉室的忠诚,反对曹氏的汉魏嬗代。然而杨修并不具备和曹操在政治 ... 上对抗的资本,他只能用在曹操面前炫耀才智的方式,来藐视曹操的权威。他只能选择支持没有篡汉之心的曹植,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然而,随着曹植争储的失败,因为杨修的才干和政治立场让曹操始终忌惮,他终于在自己临死前决定除掉杨修,以消除自己身后的政治隐患。杨修的死,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标志着弘农杨氏「 ”四世三公”鼎盛局面的终结,标志着以世家大族为支柱的东汉王朝走到了尽头,也标志着汉魏嬗代的最终到来。

杨修并非死于曹操「 ”嫉贤妒能”,从杨修的悲剧看汉魏嬗代的更多相关文章

  1. 三国群英传2,大乔小乔,两女胜过千军万马

    大乔小乔分别是孙策和周瑜的妻子,三国里出名的美女,正所谓美女配英雄,而孙策周瑜是三国里有名的英雄人物,大乔在演义中的描写相对较少,主要原因就是孙策牺牲太早,小乔的描写就比较多了,和周瑜是珠联璧合,才子佳人的一对赤壁之战,三国最出名的战役,战前诸葛亮曾引用曹植的铜雀台赋成功激怒周瑜,让周瑜借坡下驴,誓战曹操,唐代大诗人杜牧也曾写到,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的诗,最主要的这好像还是初中要求背

  2. 说一说古代传说中的最牛七种武器

    在冷兵器时代,虽无现代战争那般火力全开枪林弹雨的破坏力和即视感。但古文字里记载那些口口相传的兵器,往往却也激发人们无限的想象力。譬如,资深武侠大师古龙先生曾灵感突发,炮制出七种武器,如孔雀翎、多情环,浪漫而隐秘着。当然,若将古时传说中武器做个名目,林林总总,却也纷呈,若归纳七宗最出名的,大可如下:1、...的斧斧头这玩意,最早使用者应该是...。

  3. 刘璋号称暗弱,却为何能把刘备、庞统打得如此悲惨?

    如果刘璋不给,那么刘备就有借口了,至少在明面上说得过去。这一年来,刘备借攻打张鲁为名,在刘璋这儿吃吃喝喝,都快把刘璋给吃穷了。可没想到,刘璋竟然没发火,而且一口答应给刘备人马报销火车票,只是资助的人马与物资减半,不管如何,已经相当够意思了。

  4. 袁绍麾下三大名将,曹操刘备各得一人,最后那位才最厉害

    袁绍给人的印象,其实非常裂变。

  5. 命中注定要当皇帝?一代明君汉文帝的传说

    皇帝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作为万民的领袖,皇帝理所当然地被赋予神秘的色彩,像刘邦的母亲就据说是在睡觉时有条龙在她的上方,杨坚出生时也传闻头顶生角,紫气冲天。但有一位皇帝,关于他的传说,却是相当得可信,他就是汉文帝刘恒,汉武帝的爷爷,文景之治的开创者。

  6. 这个金字塔位于中国,发现者是一个外国人,与埃及同出一源?

    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有一个外国的空军飞行员来到了我国,并且在路过西安的时候,非常惊喜地发现地面居然有一个金字塔式建筑,并且把这件事情带回了国内,后来陆续有不少的美国人来旅游,确认了金字塔同样存在于中国,原来这所谓的金字塔是秦汉时期的帝陵,里面埋葬的是秦朝与汉朝的一些皇帝,而它们的外形同样是四条边的一个金字塔,所以被外国人称之为中国金字塔。

  7. 如果刘邦代替刘备统治蜀汉,能否打败曹操和孙权,最终统一三国?

    刘备一直打着「”中山靖王之后”的旗帜混迹于东汉末年,若是按他说法来算,他也就是汉高祖刘邦的后裔。虽然他并没有取得先祖那样的成就,不过还算没给刘邦丢脸,凭着自己的努力最终还是在汉末占据了一席之地。不过刘邦似乎比刘备要给力一些,从一介乡间小混混到开国皇帝,期间仅花费了7年时间而已,可以说他创造了一个传奇。若是让刘邦来替代刘备统治蜀国,有没有可能让蜀汉焕然一新,最终击败曹操和孙权,进而完成统一呢?首先我

  8. 乱世谋生专家,极品毒士,他才是三国中活得最精明的人

    在三国历史上,有一位非常神秘的人物,他被后世称为毒士,由于他的计策,三国的形势多次发生大变,他也可以说是东汉政权的掘墓人。在乱世里面他这么一个文人,想要谋生并不容易,尤其是贾诩还背负这样的恶名。贾诩在乱世中这一通谋生操作,实在是非常出色,可这都是被逼出来的,没有人愿意到处去投靠别人。

  9. 曹操一生之错:实锤奸雄,放虎归山,急功近利失人心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10. 开国元帅揭秘:毛主席为何能做到用兵如神?

    一位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一位就是一代伟人...。笔者认为,诸葛亮是被《三国演义》高度神话了的历史人物,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是当时最杰出的政治家,治理蜀国很有一套,但其并无过人的...才能。

随机推荐

  1. 梦见秃顶

    周公解梦梦见秃顶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秃顶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2. 高位重禄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gāowèizhònglù【解释】官职高贵,俸禄丰厚。同“高位厚禄”。【出处】宋·苏轼《策略五》:“圣人知其然,是以去苛礼而务至诚,黜虚名而求实效,不爱高位重禄以致山林之士。”【例子】无【相关】百度“高位重禄”

  3. 梦见躺在海滩

    周公解梦梦见躺在海滩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躺在海滩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4. 壮族有哪些传统节日

    壮族人民不堪奴役,多次反抗。壮族人民在抗击法国殖民者入侵、辛亥革命斗争和抗日战争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壮族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壮族的传统节日1、春节: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3天壮族的春节习俗育汉族相同,于此不再多说。壮族人民素有欢度春节的传统。靖西县一带壮族有专门的药市。

  5. 梦见吃石榴

    周公解梦梦见吃石榴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吃石榴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6. 基督教的「 ”四大发明”

    基督教本来只是犹太教的一个分支,为什么后来,它能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宗教?可以想见,它一定做到了什么前所未有的创新,才会让它这么成功。我们都知道,基督教在发展历史上,先是受罗马帝国迫害,后来又被罗马帝国奉为国教。其实原因是一样的,就是看到了基督教在争取人心上的巨大能力。所谓基督教的四大发明,都是围绕这一点的。

  7. 梦见邻居的狗摇尾巴

    周公解梦梦见邻居的狗摇尾巴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邻居的狗摇尾巴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8. 连中三元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liánzhòngsānyuán【解释】三元: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之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之一名。【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八:“论他的志气,便象冯京商辂连中三元,也只算他便袋里东西,真个是足蹑风云,气冲斗牛。”【例子】【相关】百度“连中三元”

  9. 健康食品这牛肉的营养

    健美营养学中最近的争论围绕着低碳饮食和以牛肉取代鸡、鱼肉这两个话题进行。牛肉又一次被尊为增长肌肉饮食计划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以下便是将牛肉列入日常健美饮食的十大裨益:1、牛肉富含肌氨酸牛肉中的肌氨酸含量比任何其它食品都高,这使它对增长肌肉、增强力量特别有效。在进行训练的头几秒钟里,肌氨酸是肌肉燃料之源,它可以有效补充三磷酸腺苷,从而使训练能坚持得更久。

  10. 笑得肚子痛的说说 将薪比薪想一下,算了,不想活了-感人的情话

    5.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青春不在,青春痘仍在。他是这样解释的:我不能让我的屁没有妈。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