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列国·春秋篇

先轸死亡之谜:「 ”崤之战”前后,为何先轸的态度变化如此之大?

春秋时期,如果一个诸侯国的主帅过于强势,那么他很可能会凌驾于国君之上,甚至直接威胁国君的地位,正所谓「”功高震主”,在笔者看来,「”中军将”先轸和晋襄公就是最好的例子。先轸迫使晋襄公同意其在崤山隘道攻击秦军,而他作为晋军主帅,率军痛击了欲东进争霸的秦穆公,这就是著名的晋秦「”崤之战”。「”崤之战”战略示意图笔者认为,正是这场「”崤之战”,让晋襄公与晋国贵族们的权力斗争「”浮出了水面”。然而,身处斗

王官之战:「 ”崤之战”后唯一由秦穆公亲自挂帅、并最终取胜的战争

《左传》中有关秦晋「”王官之战”的记载如下:「”秦伯伐晋,济河焚舟,取王官,及郊。晋人不出,遂自茅津济,封殽尸而还。”在笔者看来,这一次秦国是铁了心要出兵攻击晋国,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一战是由秦穆公亲自挂帅出征的。并且他们刚刚渡河,就焚舟宣誓,表明了此战不胜不归的坚决态度。也正因秦军的士气高昂,所以他们接连拿下了王官与郊地。面对秦国如此强烈的求生意志,晋国却选择暂时性地避其锋芒——他们并没有出兵

楚庄王在内政方面进行了改革,使楚国有能力可以再次北上

楚庄王没有得到过周天子的认同,也没有召开会盟集结众诸侯国,但却为陈国讨伐夏征舒,灭陈又复陈,对郑、宋两国国君施以仁义。也就是说,楚庄王行霸主之事,他的霸主地位理应被认可。楚庄王在位期间,他在楚国内政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东周列国·春秋篇》楚庄王剧照首先,楚庄王灭权臣,加强了中央集权。楚庄王假神箭之名,使楚军士气大增,最后平定了这场内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