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晋成公去世后,其子晋景公立。

晋成公去世后,其子晋景公立。 晋景公即位后的第三年,晋国和楚国在邲爆发了一场大战,史称「 ”邲之战”。这一战对晋、楚两国而言,都是相当重要的。这一战,是两国在「 ”城濮之战”后,再一次遭遇的大型战役。此战可以说是楚庄王率领楚军再次挑战中原霸主地位之战,晋国自然得全军应战。 《东周列国·春秋篇》楚庄王剧照 那么,楚国为何会选择在此时攻打晋国? 其原因除了楚国在楚庄王的带领下,已经有了足够的战力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晋国的赵盾在两年前已经去世,继任的郤缺也在「 ”邲之战”前去世,荀林父等人是在「 ”邲之战”前才接任「 ”中军将”的职务,这对于楚国而言,这是相当好的机会。 此战的结果——晋国在「 ”邲之战”大败而归,楚国因此确立了霸主的地位。晋国失败的原因,表面上看似是因为「 ”将帅不合”而导致战略失控,但实际上,这是晋景公和荀林父借由这场战争除去刚愎自用、不遵将命的先縠而所做的准备和牺牲。 晋景公借着此一战的惨败,一步步重振了失落已久的君权。对于赵盾专权已久、以致霸业中衰的晋国来说,多少有些激励的作用。 《东周列国·春秋篇》楚庄王剧照 此战之后,秦国也不甘寂寞——秦桓公率军攻打晋国。《左传》的记载中,并没有标明此战的原因。 虽然晋国并没有派「 ”中军将”前来督军,在此战中只见晋将魏颗之名,但晋军在备战之时还能强攻余狄并最终取胜,可见此时晋军的实力仍然是不可小觑的。 秦桓公驻扎在晋国辅氏,结果魏颗不仅率领晋军击退了秦师,还俘虏了秦国的猛将杜回。据《左传》记载,此战晋军能取胜的关键因素,乃是有鬼神相助的缘故。 魏颗是曾经担任「 ”车右”的魏犨之子。在「 ”辅氏之战”中,原本晋军与秦军胜负的形势并不明朗,秦国是有可能取胜的,特别是秦国军中还有一位猛将杜回。然而,两军交战之时,杜回却因为绊倒而被俘虏。原来,这是魏犨爱妾已死去的父亲前来报恩,才让晋军获得了最后的胜利,这也是「 ”结草衔环”典故中「 ”结草”的由来。 虽然这个典故涉及到封建迷信,不全然可信,但是晋国在「 ”辅氏之战”中击败秦国也是不争的事实。而且此战晋军主力并没有来,只来了魏颗率领的偏师,足可见晋国在晋景公的治理下,国力已经逐渐回归稳定的态势。 虽然晋国在「 ”邲之战”中受到重挫,不过这几年晋国对赤狄连战连捷,已经大大减少了外患的干扰,以致晋景公可以专心用兵于中原。在他的治理下,晋国国内相当安定,盗贼之类的人大多都已经逃往了其他国家。 好事接连而来。晋国高涨的声势仍然停不下来,他们又在「 ”鞍之战”中大败齐国。虽然此战晋国出兵的目的,是为了救援鲁、卫两国,但因此获胜后,也让晋国的国势再次兴起,晋景公颇有恢复晋文公霸业的姿态。 《东周列国·春秋篇》晋景公剧照 这一边晋国形势大好,那一边的秦国和楚国在干嘛呢? 晋国在「 ”鞍之战”获胜后便气势如虹,反观屡遭挫折的秦国,不断地处于劣势的状态,他们为了寻求突破,于是决定与楚国会盟。 在齐晋「 ”鞍之战”时,楚国的日子也不太好过,他们因为楚庄王新逝而最终未能参战。但是,楚国为了继续称霸中原,开始联合其他诸侯国在蜀地举行会盟。 晋国气势强盛由此可见一斑,竟然让包括楚、齐、秦三国在内的各诸侯国,皆因畏惧而在私下里举行会盟。 可想而知,这是一场缺乏诚意的会盟。我们都知道,如果是因畏惧而举行的会盟,自然是无法长久的。因为一旦恐惧消失或是遭受更大的恐惧时,会盟就会失效。会盟前一个月,楚军才刚刚攻打过参会的卫国和鲁国,这样的会盟还有什么信任基础可言?也难怪隔年鲁、晋、宋、卫就又联合起来,讨伐楚国的盟友郑国。 《东周列国·春秋篇》晋文公剧照 秦国和楚国都不约而同地透露出了担忧——他们和晋国之间的实力差距越来越大。然而,他们所需的担心还不止于此。 晋景公在十国诸侯会盟之后的隔年,便将晋国原有的三军,扩编为六军。 晋国的军制,从曲沃以一军为晋侯开始,历经晋献公始作二军,晋文公作三军、三行,再扩充为五军,晋襄公舍去二军恢复三军,一直到现在,晋景公为了犒赏「 ”鞍之战”的功劳,再次扩编为六军。 六军即原本的上、中、下三军,再加上新上、中、下三军,每军都有将佐,合计十二卿。此次新加入的六卿,以韩厥为首。这些人不仅精明能干,而且各各军功赫赫,他们从此对晋国君主加倍的效忠。 晋景公虽然是在模仿晋文公,但从结果来看,他的作法依旧是十分成功的。此时的晋国,于外气势强盛,于内团结一致,可以说,晋景公完成了历任晋国君主都没能完成的成就。他的「 ”中兴”之名,实至名归。
本文标签:晋国楚国东周列国·春秋篇晋景公历史秦国邲之战唐朝东汉汉朝西汉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