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书省

门下省

门下省的组织历代不尽相同,但均以侍中为其长官,黄门侍郎为其副。门下省所统的下属机构,历代也不一致。给事中职掌读署奏抄,驳正违失,具体执行门下省的封驳权,地位至为重要。门下省在宋代形式上还存在,实际职权已移至其他机构,其长官成为寄禄虚衔。辽代南面官系统中有门下省,职掌、官名、员额与宋制略同。元代以后,门下省不再设置。

省制

行省由此成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划。在关内地区,仍实行省制,而省的管理体系有较大变化。道清初为肃清南明势力,曾确立一省一督制。直隶、四川、甘肃三省无巡抚,由总督兼巡抚事;山东、山西、河南三省无总督,由巡抚兼总督职责,成为定制。故以省级长官而言,有督(制台)抚(抚台)、布(藩台)、按(臬台)四员。各省行政机关初无统一制度。

魏文帝曹丕逝世

226年06月29日魏文帝曹丕逝世曹丕,三国时期魏国君主,性别男,庙号世祖(魏世祖),谥号文皇帝(魏文帝)。政治家、文学家。曹丕坚持大权独揽,设立中书省,其官员改由士人充任,原由尚书郎担任的诏令文书起草之责转由中书省官员担任,机要之权渐移于中书省。通过这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巩固了魏国统治。曹丕爱好文学,并有相当的成就。写下《燕歌行》等中国较早的优秀七言诗。所著《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李善长之死真的是被牵连的吗?胡惟庸案的真相是什么?

李善长跟胡惟庸案有什么关系?李善长的真正死因是什么?只是,表面上看起来,李善长是被胡惟庸牵连才死的,但实际上真的是这样的吗?>>李善长是被胡惟庸牵连吗>朱元璋出身低微,靠个人魅力吸引了大批文臣武将的拥护,他担心太子不能降服这些功臣。>或许,李善长并没有想过谋反,也没有同意胡惟庸等人的行为。虽然除掉了胡惟庸,废除了丞相,但是李善长这个国公势力不可小觑。

李善长和刘伯温谁对朱元璋更有用?刘伯温最后是怎么死的?

刘伯温最后是怎么死的?李善长和刘伯温到底谁更厉害,谁对朱元璋来说更有用呢?淮西勋贵紧密团结在李善长的周围,对朱元璋来说是一个威胁。李善长找到刘基,请他暂缓治罪,然而刘基没有给这个面子,将李彬逮捕入狱,并派人驰报正在开封的朱元璋,不久,朱元璋批准处死的文书发回。李善长的其他亲信和仇恨刘基的人也纷纷跟进告状。朱元璋派胡惟庸带御医前往探视,据说刘基喝了御医的药后病情加重。

历史上最后一个宰相是怎么死的?胡惟庸的生平怎么样?

于是乎,下令将胡惟庸逮捕,经过审讯发现他与好多人有串联,朱元璋勃然大怒下令将其连根拔起,最终数万涉案人员被...。卫士们立即将他拿下,乱棍齐上,差点把他打死,可是他仍然指着胡惟庸家的方向,不肯退下。于是立即下令将胡惟庸逮捕,当天即处死。谋反这么大的案件,胡惟庸当天下狱,当天就被处死,处置得如此匆忙,实在蹊跷。事后朱元璋还亲自颁布《昭示奸党录》,告诫臣下,切以胡惟庸为鉴。

胡惟庸造反是真的吗?还是朱元璋冤枉他?

今天历史新知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胡惟庸到底有没有谋反,是确有其事,还是朱元璋的借口,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胡惟庸“谋反”案发生在洪武十三年是明初朱元璋统治时期的一个大案子。在朱元璋夺取政权的过程中,一大批文臣武将为他创江山,立功名,为他夺取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朱元璋认定他参与了密谋,下令把他贬到海南去。淮西勋贵集团成员至此大部铲除。

元代著名河防大臣 水利学家贾鲁简介

贾鲁,字友恒,元代高平人,元代著名河防大臣、水利学家。河东高平人,是元代著名的河防大臣,也是一位在治理黄河上卓有成效的水利专家。元惠宗任命贾鲁为行都水监。贾鲁领受任务后,绘出了精细的治水图,同时提出了两个治河方案。贾鲁亲自率人修筑黄河。上书指出当时富户兼并贫民及流亡人口,致使国家租赋收入流失之弊。今河南、山东、安徽、江苏交界地区成为千里泽国。此间,贾鲁“考察地形,备其要害”。

孛儿只斤·海山在位期间的举措有哪些 有关于他的轶事及评价是什么样的

武宗在政治上最重大的举措就是设立尚书省。武宗即位后,为了更有效地实施改革措施,决定在中书省之外另立尚书省,作为实际上的中枢机构。朝中正在讨论的未决事宜,也经常泄露到民间。仁宗即位后,推翻武宗一切措施,地坛的修筑遂被取消,皇帝亲郊也被搁置,直到二十年后武宗的儿子文宗图帖睦尔才首次亲自祭天。不过由于武宗驾崩,中都的建设被叫停。这些措施同样也不免人亡政息的命运,所以并未收到成效。

元世祖忽必烈之孙 元朝的第二位皇帝孛儿只斤·铁穆耳简介

孛儿只斤·铁穆耳,即元成宗,元朝的第二位皇帝。元世祖忽必烈之孙、皇太子真金第三子。名义上成为其它汗国的宗主,四大汗国一致承认元朝皇帝是成吉思汗皇位的合法继承人。忽必烈怒气稍解。并且元世祖忽必烈把希望寄托在真金之子铁穆耳身上。在玉昔贴木儿请求之下,忽必烈将原来属于真金的印玺皇太子宝授给铁穆耳,间接表明了传位给他的意图。此外,在忽必烈的督促下,铁穆耳戒了酒。太后将玉玺授予了铁穆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