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书 《梁书》有二十六卷卷末论赞称“陈吏部尚书姚察曰”。梁代谢昊又有《梁书》四十九卷,陈代何之元和隋代刘璠各成《梁典》三十卷。如梁朝五十多年历史,梁武帝统治了四十多年,《梁书》六卷帝纪中以三卷纪梁武帝,这对全面记述梁朝史事是很重要的。书中有26卷梁朝前期人物列传的卷末论赞称“陈吏部尚书姚察曰”云云,可以推想,这一部分是姚察的原稿。姚思廉受唐太宗诏撰《梁书》时,已年过七旬。
北史 于是发奋成就《南史》与《北史》。自有南北二史之后,《宋书》、《南齐书》、《魏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被称为八书,史称“二史八书”。《南史》、《北史》主要取材于宋、齐、梁、陈、魏、齐、周、隋八书。《南史》、《北史》重视国家统一的历史思想。如魏收在北齐文宣帝高洋时撰《魏书》,凡事涉高洋父亲高欢在东魏所作所为时,多曲为回护;《北史》对此大多据实直书,予以改正。
晋书 《晋书》体例结构合理,资料采集宏富,对后世正史多有影响。为区别诸家晋史,书成之后称《新晋书》,玄宗开元初年整理图书时,不再用“新”字。唐太宗在修晋书诏中对各家史著逐一进行了批评。众人撰写《晋书》,从受命到成书,仅历时两三年。与《晋书》的巨大成就相比,这当然是白璧微疵,瑕不掩瑜。编写过程唐太宗重视修史,中国自唐代开始设馆修史,《晋书》是其中的第一部。
三国志 《三国志》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只有传,没有纪。《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前四史”。《三国志》是记载这六十年历史的比较完整的史书。《三国志》继承《史记》、《汉书》而作,成书远在后汉书以前。裴松之作注所根据的史料,可考者多达二百四十余种,较《三国志》原书多出三倍。
后汉书 《后汉书》,为纪传体断代史著作,为二十四史之一。有了前人的成就,范晔便参考各家内容,融会贯通,写成《后汉书》。《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后汉书》阅读:gt;gt;gt;后汉书·目录目录写作背景范晔生活于东晋、刘宋两朝。范晔修《后汉书》。据清人王先谦统计,范书之前共有18家后汉史书。
汉书 班固以此为基础着手撰写《汉书》。同时它是研究西汉历史的重要史籍,就保存西汉历史资料来说,现存的史籍以《汉书》最称完备。《汉书》第一次创立了《古今人表》和《百官公卿表》。《汉书》的志尤为人们所重视。唐颜师古汇集了前人23家的注释,纠谬补阙,完成了《汉书》新注。至清末又有王先谦作《汉书补注》,征引的专著和参订者多达67家。纪《汉书》中的“纪”共十二篇,是从汉高祖至平帝的编年大事记。
史记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第一部,也是最出名的纪传体通史。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是确凿无疑的。《史记》取材相当广泛。修纂史记,这是延续祖先文化生命的名山事业,作为太史令,不能履行使命,罪莫大焉。
汤斌 汤斌,中国清代初年理学名臣。十七年,康熙帝为了更有效地笼络汉族地主及其知识分子,决定举办博学鸿词科。次年,汤斌应试取中,授翰林院侍讲,参修明史;主持过浙江乡试。这年,江苏巡抚出缺,颜元康熙帝因汤斌有操守,派他就任。汤斌上任后,整顿吏治,打击豪强,蠲免苛赋,建立义仓社学,宣传儒家经典,毁弃五通神淫祠等,从而受到康熙帝的宠任而被尊为“理学名臣”。他在朝以敢于争议出名。所著有《汤子遗书》传世。
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是中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是人类社会罕见的智慧宝藏。乾隆四年至四十九年刻印的《钦定二十四史》,就是中国古代正史最完整的一次大规模汇刻。被誉为五千年“国史”的“二十四史”及《清史稿》,新中国成立后整理出版点校本。2005年,中华书局着手点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的修订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