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二十四史是中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是人类社会罕见的智慧宝藏。乾隆四年至四十九年刻印的《钦定二十四史》,就是中国古代正史最完整的一次大规模汇刻。被誉为五千年“国史”的“二十四史”及《清史稿》,新中国成立后整理出版点校本。2005年,中华书局着手点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的修订准备工作。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南史》《魏书》《周书》《北齐书》《北史》《隋书》《旧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新唐书》《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公元前二十六世纪)起始至清兵入关、明朝灭亡(1644)年,上下四千多年的中国历史。计约3249卷,4720余万字,从公元前104年司马迁撰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到1784年《二十四史》集典完成,历1888年,其著期之长、涵盖之广、跨度之大、衔接之密、行笔之精、工程之巨、空前绝后。
二十四史是中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是人类社会罕见的智慧宝藏。从第一部《史记》到最后一部《明史》,二十四史记载了中国各个朝代的历史进程,时间跨越4000多年,用统一的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涵盖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领域。
2006年4月,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专家论证会后,专家们合影,坐于前排中间的老者为任继愈,徐俊为国史修订工程工作 ... 会的办公室主任(后排左三)历史上,三国时期已有“三史”,通常指的是《史记》、《汉书》和《东观汉记》,《后汉书》之后取代了《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三国志》,称为“前四史”。随后,历史上又出现了“十史”,是记载三国、晋、宋、齐、梁、陈、北魏、北齐、北周、隋十个王朝史书的合称。到了宋代,在前十三部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明代又增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清朝乾隆年间,增以《明史》《旧唐书》和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的《旧五代史》,经乾隆皇帝钦定,合称“钦定二十四史”。乾隆四年至四十九年刻印的《钦定二十四史》,就是中国古代正史最完整的一次大规模汇刻。流行的二十四史有两种,一为武英殿本(清官刻本),一为商务印书馆的百衲本。
1921年,中华民国北洋 ... 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中华民国教育部采用“二十五史”,但除台湾省地区外多数地方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被誉为五千年“国史”的“二十四史”及《清史稿》,新中国成立后整理出版点校本。点校工作在 ... 主席指示、周恩来 ... 亲自安排下,由中华书局组织全国百余位文史专家,历经20年修订于1978年完成。是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古籍整理出版项目,但由于当时政治、经济、学术等客观条件的制约,点校本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和缺憾。2005年,中华书局着手点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的修订准备工作。预计2015年全部完成。
目录
书目 作者 卷数
1 史记 作者:西汉·司马迁 今本卷数:130
2 汉书 作者:东汉·班固 今本卷数:100
3 后汉书 作者:刘宋·范晔 今本卷数:120
4 三国志 作者:西晋·陈寿 今本卷数:65
5 晋书 作者:唐·房玄龄等 今本卷数:130
6 宋书 作者:梁·沈约 今本卷数:100
7 南齐书 作者:梁·萧子显 今本卷数:59
8 梁书 作者:唐·姚思廉 今本卷数:56
9 陈书 作者:唐·姚思廉 今本卷数:36
10 魏书 作者:北齐·魏收 今本卷数:114
11 北齐书 作者:唐·李百药 今本卷数:50
12 周书 作者:唐·令狐德棻等 今本卷数:50
13 隋书 作者:唐·魏徵等 今本卷数:85
14 南史 作者:唐·李延寿 今本卷数:80
厚德载物15 北史 作者:唐·李延寿 今本卷数:100
16 旧唐书 作者:后晋·刘昫等 今本卷数:200
17 新唐书 作者:宋·欧阳修、宋祁 今本卷数:225
18 旧五代史 作者:宋·薛居正等 今本卷数:150
19 新五代史 作者:宋·欧阳修 今本卷数:74
20 宋史 作者:元·脱脱等 今本卷数:496
21 辽史 作者:元·脱脱等 今本卷数:116
22 金史 作者:元·脱脱等 今本卷数:135
23 元史 作者:明·宋濂等 今本卷数:210
24 明史 作者:清·张廷玉等 今本卷数:332
主要版本
南宋绍兴十四年四川转运使井宪孟刊行“眉山七史”(宋、南齐、梁、陈、魏、北齐、周书,现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
明南京国子监刻“二十一史”(“南监本”)
明万历北京国子监刻“二十一史”(“北监本”)
明崇祯毛氏汲古阁刻“十七史”
清乾隆武英殿刻“二十四史”
清同治光绪间五省官书局合刻“二十四史”
民国商务印书馆印张元济辑《百衲本二十四史》
民国台湾省商务印书馆印王云五补校《百衲本二十四史》
中华书局排印点校本“二十四史”
传世价值
《二十四史》是由乾隆皇帝钦定的二十四部史书的结集,自成书以来,一直作为一部完整的史书出版、流传、研究。《二十四史》由《史记》开篇到《明史》压轴,计约三千二百五十余卷,四千七百二十万字,系统记述了从中华始祖皇帝(公元前二十六世纪)起始至清兵入关、明朝灭亡(1644)年,上下四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从公元前104年司马迁撰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到1784年《二十四史》集典完成,历一千八百八十八年,其著期之长、涵盖之广、跨度之大、衔接之密、行笔之精、工程之巨、空前绝后。放眼世界列国,如此恢弘巨典,绝无仅有,堪称人类共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二十四史》以帝王纪传为纲,贯穿历史事件,辅以“表”连接时空、人物,用“志”补以典章制度与天文历法等内容,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了中国历史的全貌。其中记载的人物,举凡帝王、贵族、官吏、政治家、 ... 家、文学家、说客、策士、游侠、隐士、商贾、医者、卜者、俳优等,无所不有;记载的社会生活,则政治、 ... 、经济、法律、科技、外交、文学、艺术、农商、财税、天文、地理、历法、乃至道德、宗教、民族、民俗等,无所不包。《二十四史》是诸多科学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历来为治政家、 ... 家、思想家鉴往知为、治国安邦,士族文人修身齐家,为人处世的镜鉴。
二十四史9738” 18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