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善知識猶如滿月

一天,一位名叫生漏的婆羅門前往佛陀的處所,和其他比丘相互問訊後退坐一旁。生漏婆羅門聆聽開示後隨即讚歎:「佛陀,您說的真是太好了!我如...中的人得以重見光明、迷路的人找到出路。請允許我成為受持五戒的佛弟子,我將終身持戒無有違犯。」佛陀應允後,生漏婆羅門歡喜依教奉行。親近善知識,才有正確的歸依、正確的知見,道業方能日漸增長,人生才能離苦得樂。

長者度人生天

典故摘自《雜阿含經卷四十七》省思《大毗婆沙論》云:「謂為受已信敬三寶,諸天善神必擁護,不令橫死、不遭病難,不墮惡趣、得生天人中。」而持守五戒,身口意三業清淨,亦種下善神守護、得生天上、超凡入聖之殊勝因緣。因此,三皈五戒實有諸多的福報、善果。吾人欲實踐自利利他的菩薩行,更應進一步學習給孤獨長者的願心與智慧,用種種善巧方便,建立眾生歡喜接受三皈、五戒之因緣,拔苦予樂,饒益有情。

四法圓成檀波羅蜜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經卷十九》省思六度之行,若能一一度中皆具足六度,將能圓滿成就波羅蜜。而彌勒菩薩代眾生請示布施四法,即是為令眾生依法行於布施,心起平等施,於內外財不生執著不著物想,更不生施想與受者想,亦無求想,能習菩薩於布施中具足六度行,是行者行持中應遵循之理,依之則能成就圓滿檀波羅蜜。

及時修行

一日,有一婆羅門來到精舍請示佛陀:「佛陀啊!請問未來世中會有多少佛出現於世?」佛陀告訴婆羅門:「未來世中將有無量恆河沙般的佛出現於世。」婆羅門聽到佛陀如此回答,心想:「未來世中將有無量恆河沙般的佛出現於世,到時我可隨諸佛修諸梵行。」於是婆羅門心生歡喜,起坐離去。婆羅門出家受具足戒後,獨處靜室,常自思惟離欲寂靜之勝妙安樂,如是精進修行,直至成就阿羅漢果。

盡信解脫的迦旃延比丘尼

佛陀觀察迦旃延比丘尼的發心後,詢問在座比丘:「你們是否見過對於修行解脫有如此信心的人?」眾人回答:「沒有。」於是佛陀對大眾說:「在聲聞中第一位得到信解脫的比丘尼,就是迦旃延比丘尼。」迦旃延比丘尼、波斯匿王及四眾弟子聞佛所說,皆歡喜奉行。

為提婆達多申訴的比丘

「有什麼因緣,作出這麼嚴重的懲處呢?尊者,佛陀真的清楚提婆達多的修為嗎?他真的是罪不可赦,深重惡極到被逐出僧團的地步了嗎?難道沒有轉寰的餘地?」比丘問道。阿難尊者語重心長地說:「雖然我的修行、智慧遠不及世尊,但是在他身邊長久以來,深切體會到──佛陀從來不打妄語,身教、言教始終如一。所以一旦佛陀對提婆達多提出懲誡,我相信,必然有其道理。」這一番懇切的開導,似乎還是無法解開比丘的疑惑。

比丘懷瞋墮蛇身

新進比丘無禮,以言語怒罵上座比丘,上座回到寮房後,想到後學傲慢的態度,愈想愈不甘心,因此怒氣難消,瞋火一起,竟然命斷墮入毒蛇身。此時,佛陀已知上座比丘懷瞋墮落蛇身,於是來到門前,對著後學比丘說:「可以頂禮這條蛇,請求懺悔。」比丘們不解原因,佛陀便說:「見此蛇身,應在心中憶念上座比丘,然後恭敬禮拜。」於是比丘們向蛇作禮。

因地恭敬的殊勝果報

天人至心頂禮後,佛陀告訴他:「你因廣修福德而生天上,享有種種五欲之樂,得安穩自在的果報。」天人表示:「世尊,我雖處天上,仍時感憂苦。因為我過去世對父母、師長、僧眾、婆羅門雖心存忠孝、恭敬,卻未能殷勤禮拜、送往迎來,所以今世善果太少,不如其他天人,因此常自責過去修行未盡圓滿。」第二位天人的容貌、光明及眷屬,比第一位天人更勝十倍。

大善之人必行施

有一天,波斯匿王前往佛陀所在的精舍,頂禮佛陀之後向佛說道:「世尊啊!有一位長者名叫摩訶南,家裡非常有錢,幾乎可以稱作巨富了。」佛陀聽到這裡,便問國王:「為什麼能稱為巨富呢?」波斯匿王回答:「因為這位長者的家裡有數千萬億無法計算的金銀珍寶,更不用說其他的財產了。但非常奇怪,這位長者雖然富有,但衣食卻令人難以置信地簡陋。舉例來說,他吃的是糟米雜糠的粗食,煮菜時還混雜了一堆薑片在裡面,不但如此,還吝嗇到

善順聽法自得利

此時,佛陀的身邊圍繞著數千億眾,他們恭敬地聆聽佛陀說法。典故摘自《別譯雜阿含經卷四》省思佛法從恭敬中求,想和清淨的佛法相應,要先除卻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諂曲心、吾我心、誑妄心、輕人心、慢他心、邪見心、貢高心,以敬信之心聽法,並將佛法落實於日用中,同佛之身、同佛之口、同佛之意,一點一滴修正自己的身口意,令三業清淨,便能清涼自在,獲得佛法的真實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