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貧女施燈

貧女施燈的故事,是大家所熟悉的,難行能行的布施,深深感動了許多人。貧女難陀也在人群中,恭敬的點起油燈。唯有貧女的燈,縱使傾最大的神通也無法熄滅,目連尊者簡直驚訝極了!省思安定富足的生活,或許難以想像貧女施燈的無畏與堅定;但我們卻願意發願在生活中日日施燈,即使是最貧乏困頓的時候,都要難行能行,布施、供養、禮敬一切眾生,如同燃燈供養諸佛的心,念念相繼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佛度毘低羅

但是掌管倉庫的老奴婢毘低羅,卻慳貪不捨,不信佛法,對經常來化緣的病比丘,感到十分厭惡。佛陀知道羅怙羅尊者有度化毘低羅的因緣,所以派他到須達長者家去。

雙桂堂

師父的叮嚀,破山牢記在心,晚上休息,白天趕路。夜半時分,忽然有萬道燦爛霞光劃破漆黑的夜空,穿過樹梢,熟睡中的破山也被這樣的光亮喚醒。忽然想起師父的話,想起天天背著的桂樹。信心更加堅定的破山,在此開山建寺,並將寺院取名為雙桂堂。戰亂後,又發願在川、滇、貴西南各省,重建殘壁斷垣的佛寺,安僧辦道,重振道場弘法利生的志業,雙桂堂也因此被尊稱為「雲貴川叢林祖庭」。

慧眼觀六道

悉達多太子在菩提樹下靜坐四十九天,於最後一天夜裡悟道成佛,此時佛陀以無礙的慧眼,觀看這娑婆世界裡六道眾生的情形,想要了解眾生的根機,以及度化的因緣。於是佛陀入於甚深禪定中,再度觀察眾生不斷生死輪迴受苦的原因。

普達王

佛陀時代有一位普達王,每逢六齋日便奉持八關齋戒,並至高台遙向佛陀所在的方向頂禮。眾人雖然議論紛紛,卻無人敢當面向普達王提起。一日國王到城中巡視,見到遠處一位比丘,便向他頂禮供養。這位比丘是一位大阿羅漢,觀察國王宿世的因緣後,便提到先王旁執幡蓋的侍童,正是現在的普達王!因為生前奉行正法、清淨守意不犯諸惡,以持受八關齋戒的功德福報,投生為一國的國王。

老嫗的清淨的供養

此時,老傭人心想:「如此相好莊嚴的人,吃的一定不是一般的食物。而他現在卻委身在此托缽行化,這正是他的大慈悲啊!」頓時,這位老傭人生起了景仰的清淨心,想要供養佛陀一些美味佳餚。佛陀是已經開悟的聖者,其一言一行皆有深刻的涵義,是不會無故而笑、無故而說的,而佛陀方才的舉動令阿難不解。後來,城主也懺悔自己的過失,和大眾一起皈依佛陀,同獲清淨的信心。

燃千燈的國王

久遠劫前,太平盛世的一位聖王,名叫虔闍尼婆梨,統領著八萬四千個城邦的大國,國家康樂富足,百姓皆視他如再生慈父。此時有一位婆羅門進宮求見,自稱能說法滿國王心願,國王聽說後立刻親自迎接,向婆羅門作禮,請他上座。於是國王請來旃陀羅剜身置油燭。智慧的人,了達此理,所以對於能轉化煩惱的真理信受恭敬,猶如燃燈求法的國王,對真理的慕求,表現了最大的恭敬,更讓許多有緣無緣的人能因聽聞佛法離苦得樂。

清淨光明真富貴

在波羅奈城有一位長者之子耶舍,非常聰明且富貴勝人,頭戴天冠、身披瓔珞,腳上穿著無價珠寶鑲飾的鞋子。眼前的一切,令耶舍生起了厭離心,心想:世上災難、禍患無奇不有,我居然在這種種不淨當中,妄以為清淨而心生貪著,這真是顛倒。透過以身行道、實踐佛法、廣弘佛法,更能接引無量有情同入佛智,邁向清淨光明的未來;在利他當中成就自己的道業,也點亮每個人心中的自性光明。

佛曾為大典尊本緣(下)

七國王、七大居士、七百梵志及四十位夫人,如是輾轉,共八萬四千人隨其同時出家。當時,他與大眾遊化諸國,廣傳佛法,多所饒益。

優波笈多尊者弘化因緣(六)

當比丘見到優波笈多尊者時,恭敬頂禮後合掌說:「大德!佛已入涅槃,懇請大德今作佛事,為我說法。」優波笈多尊者觀察這位比丘,得知此身已是其最後身,生死心切,但以何因緣不能成就聖道?然而,優波笈多尊者見此比丘已疲憊至極,無心承擔工巧之事。於是優波笈多尊者便依照自己的慣例,凡度化一人證得阿羅漢果者,即取一籌投於石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