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文殊信仰与社会和谐

12位菩萨文殊为首。乱世中虔诚的文殊信众,成为国际交往的纽带,增进各方联系的使者。五台山文殊信仰更足为和谐表徵的,是各宗共建、青黄并秀的局面。不过对五台山文殊信仰做出大贡献的应数华严宗澄观和密宗不空。历史上五台山文殊信仰曾经为维系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挥过巨大的作用。现在中国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历史巨变,信仰匮乏,诚信缺失成为社会痼疾。文殊信仰义理首出於华严。

路曲心直

路曲心直在一座寺中有一个小和尚,每天清晨,他要去担水、扫地,做过早课后要去寺后的市镇上购买寺中一天所需的日常用品。方丈闻言大笑,说:“道路平坦了,心反而不在目标上了。只有在坎坷的路上行走,才能磨炼一个人的心志啊!”在西去的途中,虽水阻山隔,艰险重重,他的心却一直闪耀着执著之光。

暖被悟禅

暖被悟禅一座破旧的庙宇里,一个小和尚沮丧地对老和尚说:“我们这一座小庙,只有我们两个和尚,我下山去化缘的时候许多人对我都是冷言冷语,经常说我是野和尚,给我们的香火钱更是少得可怜。今天去化缘,这么冷的天都没有人给我开门,化到的斋饭也少得可怜。师父,我们菩提寺要想成为你所说的庙宇千间、钟声不绝的大寺怕是不可能了。”

被迫 ... 猪三年 念佛往生极乐

洗衣服时也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猪时也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行住坐卧都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样就像密宗所讲的,听到的声音也好,看见的色法也好,心里的分别念也好,全是阿弥陀佛的一种幻现。如果我们白天做事、晚上睡觉也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所作所为、所听所见全是阿弥陀佛的清净幻现,临死时一定会往生极乐世界的。

佛教经典小故事:砍树取果

佛教经典小故事:砍树取果从前有一个国王,在他的园中种有一株好树,非常高大茂盛,在结果的时候能生出一种很好的果子,这果子香而甜美,为别处所没有。这株树就从此枯死,当然不能再生果子了。这故事比喻∶释迦世尊曾指示我们持戒功德像大树一样,它能生出种种禅定、神通、智慧的殊胜的果。但是有些人不懂这个...,竟毁犯了戒律,去希求定慧神通,这无异砍树求果,连根都枯了,那里还有果呢?

凡有佛性酌人,皆能得救

帝释天在旁听见,不禁吃惊地问∶「世尊,像善星这种蠢才,难道他具备宿世以来成佛的善根吗?若是,他也能得救吗?」「帝释,人人皆有佛性。凡有佛性酌人,皆能得救。所以,像善星这种人,最後也能得救的。不过,我常常想为他说法,至今即始终不曾看到他想听佛法的态度。」这其中有段因缘。

宁搅千江水,莫动道人心

破除世间的一切假象禅堂中死一般的寂静,寂静得似乎空无一人,只有守关的老禅师心中清楚,参加这次闭关的四十名法师今天已经到了最后一关—破生死关;生死观亦称情欲关,情欲不断,生死难了。老禅师面沉似水,冷冷说道:“你今天还打算出去吗?”“宁搅千江水,莫动道人心!你今天搅扰了我禅堂内四十位法师的道心,你还打算活着走出禅堂吗?”

玄奘大师的故事--求学弘法

但没有一个不被玄奘法师犀利的词锋,和正确的理论所击退。当时玄奘法师,最受戒日王的敬崇。于是,玄奘法师在一片热烈的掌声和欢呼中,结束了他的演讲,接受了在会大众赐给他‘全印度第一位佛教权威学者’的荣誉。十八位国王,纷纷把名贵的礼物献上,并向玄奘法师道贺,但都被奘师婉谢拒受。玄奘法师的成就,不仅是他个人的光荣,简直是中国民族的光荣,中国留学生的光荣,以及中国佛教界的光荣。

慧远大师的故事-在庐山

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在庐山,慧远法师起初住在龙泉精舍,后应同门旧好慧永和尚之邀,止于西林寺。与此同时,慧远法师在庐山东林寺还想方设法,组织翻译佛教经典。在序文中,慧远法师高度评价了佛陀跋陀罗继承达磨多罗和佛大先的事业,是为禅训之宗。此外,慧远法师在庐山东林寺的三十多年之中,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是用于撰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