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香港觉光长老的故事-最后言教

但念无常在这娑婆世界永远幸福快乐地生活,那只能是在童话故事中看到的一句说话,也只不过是一般人主观意愿里头的一种希冀而已,现实生活是不可能有的。相对“永远”而言,佛教提出了“无常”说明了宇宙及人生的真相。最近一个佛教家庭中的一名青年在车祸中丧生,父母丧明之痛,兄妹折翼之悲,真是闻者伤心,见者流泪。

观音菩萨的故事-妙善成道

后来,人们把这天就列为观世音菩萨的成道日。衙役把观世音菩萨带到县衙,县太爷一听贴布告的女子来了,马上告诉师爷立即升堂。观世音菩萨说道:“那小女子就告辞了”。观世音菩萨说道:“尹哥现在已经转世韦陀,过去的事情他怎么能记得”。观世音菩萨给韦陀法力让他回忆起前世,韦陀醒来后就喊了一声妙善。直到今天,人们也都敬仰这尊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的故事已经流传千古

释迦牟尼佛的故事-度化文殊菩萨

普光如来说道这里,虚空中鬼使便说:“我幸闻世尊演说这个长寿法要,地狱因此刹那化为清净莲花,我如今要示现舍弃鬼使的境界,颠倒女人,当你得道之时愿你能度我。”颠倒女人听完佛所说法,心生欢喜豁朗明净。

三昧真火坐化的具行禅师

罗汉版画清光绪三十三年,有一个其貌不扬的乡拙青年,穿着一身褴褛的乡下土装,来到鸡足山祝圣寺求见虚云长老,住持祝圣和尚问他:“你是谁?你来求见虚老做什么?”

历史上的《峨眉山志》与佛教文化

乐山大佛峨眉山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绵远的峨眉山佛教文化不能不体现于山志及其编纂过程之中,无论编志者是否信仰佛教。《译峨籁》可谓一部山志,现存各种《峨眉山志》均收录其自序和金之俊等人的序文。

谦谨虚怀梦佛而去

《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前,载疏全文。内有食廷璋之芋,克日西行句,老人便意其尚未断荤。老人见其知见纯正,文笔超妙,尤且虚怀若谷,殊为末世罕有,遂请编《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居士虽具人难企及之学问道德,而虚怀谦下,逢僧必拜,见佛必礼,通身放下,恪守在家白衣,为皈依三宝弟子之身分,不存丝毫骄矜傲慢,尤为今人所难能。留寺念佛七日,依律火化,骨灰尚存黄龙寺中。

释迦牟尼佛的故事-花饰比丘的供养

讲经说法(资料图)一天,释迦牟尼佛带领弟子应供。听闻众人的议论纷纷,天帝决意请示佛陀。为众人所瞩目的花饰比丘,毫不迟疑地取下耳畔庄严的花朵。然而,不论他取下多少次,耳朵上又立刻出现一朵更芬芳的新花。花饰比丘摄心澄虑,以三昧力幻化出成千上万的手臂,从四面八方虚空中取花而去。“世尊!请慈悲开示花饰比丘的本末因缘,令大众解开心中的疑惑!”天帝再度为众请法。

我也要念佛

佛法无边在一座非常美丽的森林里,有许多活泼又可爱的小动物。森林附近有间小木屋,里面住着一位母亲和小文、小悦两兄弟。他们全家都虔诚信仰佛教,每天早晚必定念佛静修,从不间断。小文和小悦每天都和森林里的动物一起玩耍,肚子饿了,就摘树上的果子来吃;渴了,就饮溪里的泉水;累了,就躺在青翠的草原上休息。有一天,小文、小悦和动物们在草原上休息。

出家人为什么要光头?

出家人一定要剃光头吗?而关于出家人为什么要落发,则有以下四种解释:一、落发以去除世俗的烦恼头发有“烦恼丝”的称谓,是说众生头上的头发,代表着他们心里的烦恼和欲望,虚荣和感情,所以常有“剪去三千烦恼丝”的说法。佛家认为,头发是人和世间种种烦恼的联系,剃发就可切断人与世俗烦恼的联系,去除了这些烦恼,方为佛门中人。剃发,则表示决心切断对父母亲人的牵挂,一心修行。

遍参圣境—道义法师

文殊菩萨唐朝道义法师,是江东地方的人,受业于衢州龙兴寺,长相清秀神志清朗根骨秀逸,有着动人光采。开元二十四年,他和杭州的僧人普守一道参访五台山,并在清凉寺挂单,两个人一起访游圣迹。道义自己心中怨叹生在末法时代,众圣早已隐藏潜伏,祇有这五台山,圣灵之迹还未泯灭。道义作礼而起,还来不及瞻仰老和尚的慈颜,老和尚又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