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弥陀 头顶放光 一念阿弥陀佛头上就放出光明明朝万历年间的莲池大师,净土宗的第八祖。自己的心随时就提起正念,心中在默念阿弥陀佛,继续在念佛。若一念阿弥陀佛,头上就放光,光明中有阿弥陀佛,所有的邪魔鬼怪都会远离,就不会伤害你,所以念佛现在就得到广大受用,头上时时放光。
一片诚心 三支清香 老和尚再为小和尚满上一杯茶。“哀大莫于死心。”小和尚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说:“师父,我想明白了,寺院早晚功课都是三支清香,从来不曾见什么高香、大香,这些巨大的香,其实都是内心贪欲和好胜心的变现。”老和尚爽朗地笑着道:“一片诚心,三支清香,如此便好。”亭中,老和尚与小和尚泡茶依旧;亭下,香客如织,喧嚣一如往常。依稀又听到老和尚说:“三支,便是三支。”
我不识字 禅者坦诚地回答道:“因我不识字。”藏主不客气地道:“你可向我请教呀!”六祖惠能大师当初未到黄梅时,就能听经解义,但对自家大事并未契入,到了五祖那里,虽终日在磨坊里作苦役,不曾阅经读藏,但终能明心见性,可见悟道非从文字上得。藏经楼上的禅者,虽不看经,却能老实修行,每日只管打坐。藏主慈悲,劝其阅藏,禅者无奈,只得以悟境相示。禅,不限于文字,只要认真参究,廓然贯通,一样可以悟出本来面目。
佛与伽波罗 智愚平等生佛原是一体不二佛陀在摩鸠罗山弘化时,比丘那伽波罗是佛陀的侍者。这时那伽波罗非常地焦虑,心想:这么晚了,佛陀竟然不睡觉,还继续在外面经行,我好困啊!那伽波罗的胡闹,被忉利天的天主释提桓因看见了,非常惊讶的问佛陀:佛陀!佛门宽广辽阔,能够包容万象,像那伽波罗如此的人,不久也会获得清净妙法,成就大器,所以不能因为一时的不当行为而轻视他。
佛教的财富观 佛教的财富观说到财富,是我们每一个人所希望、所喜欢的,但是,财富对于每一个人,并不一定是最好的东西。我们刚才说财富很好,是大家所喜欢的,但是财富对某些为富不仁的人又是不好的。我们佛教中的弘一大师,一条毛巾,他一用就是十年以上,已经破烂了,他的朋友夏丏尊见到时,不忍心,就说:“我买一条新的毛巾送给你吧!”他精神上的富有,已不需要物质上虚伪的享受。
以佛心处世为人 以佛心处世为人出家人常言道:“以佛心为己心,以師志为己志。”因此,“以佛心为人、处世”,就是以善心、善行来开启我们的自性、增长我们的智慧,醒觉我们的无明;从而自觉觉他,利己利人,生命自然就会充满祥和、喜悦与自在。
寻找真正的禅心 对于禅机的参悟需要一颗玲珑的禅心,与佛学融为一体。云岩禅师正在编织草鞋的时候,洞山禅师问道:“老师!我可以跟您要一样东西吗?”无德禅师听后,点头说道;“你们所说的只是一种参究的‘初心’,而非‘禅心’。真正的禅心在于明心见性。好好精进修持吧!参!”学僧们听后,个个敛目内省,继续去寻找禅心。
佛说,放下 佛教文化里有一些箴言这么说:“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放不下。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你肯放下,你就有机会选择别的。人的心若执着于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所以,佛说:放下,海阔天空;不放下,却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其实,放下一件东西并不难,只要能放下自己的固执和成见。
听闻佛陀教理 证得阿罗汉 听闻佛陀教理证得阿罗汉古代有一位名叫萨遮尼犍的婆罗门长老,号称全国最有智慧的人,门下有五百名弟子。他听说释尊到处教化众生,名扬四海,心生妒忌与惶恐,就对弟子们表示∶“现在,有一个名叫瞿昙的和尚,自称是佛,我想去找他,向他请教高深微妙的佛理,让他哑口无言,好好屈辱他一番。”高傲之心,消除殆尽,即刻成为真正的出家人。后来,萨遮尼犍更热心修佛道。在一群菩萨行列里,颇有地位,他的门徒也都证得阿罗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