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佛教寓言:失望的牧牛人 牧牛人金花供佛

佛经中,有这样的一段譬喻:有一位牧牛人,拥有二百五十头牛。牧牛人万念俱灰,觉得少了一头牛对他来说,已经不完美了。牧牛人看到这幅美丽的景象,心中立即生起一个念头:“佛陀就在距此不远的地方,我应该采集这庄严的金花去供养佛陀。”于是,牧牛人采了满满好几盆的花,挑着就前往精舍。

和尚为什么要剃光头,剃发之后真的就没有烦恼了吗?

佛教认为世界是虚幻的,人生是苦难的,只有断除一切烦恼修行成佛,才能达到永恒的幸福。和尚剃发有三重含义,一是按佛教的说法,头发代表着人间的无数和烦恼和错误习气,削掉了头发就等于去除了烦恼和错误习气;二是削掉头发就等于去掉人间的骄傲怠慢之心;去除一切牵挂,一心一意修行。可人们一见到剃光头的就知道是佛教徒了。同时,佛教徒还要遵守清规戒律,斩断发丝也就等同于斩断尘缘了。斩断头发就真的没有烦恼了吗?

佛教故事:纯真念佛人

在繁华的都市一隅,靠近西园寺的一幢普通居民楼里,住着一位念佛老太太。因为腿脚不好,不能下楼,几年来,除了偶尔到医院看病,平时就一天到晚呆在家里,静静地念佛,吃饭,睡觉,难得有人去看她。我和她女儿以前是同事,在她还没出国前一起念过佛。和她接触的过程中,我相信了许多事情:说念佛能止痛,我信。

和尚的戒疤有几个?烧戒疤是佛教制度吗?

认为有戒疤的就是真的和尚,没有的就是假的;或者有戒疤的就是受过戒的和尚,没有戒疤的就是没有受戒的和尚;或者有戒疤的就是高僧,没有戒疤的就是普通的僧人。后世中国佛教徒往往以此表示自己的信心,出家众之烧戒疤更成为是否受戒的辨识方式。从元朝以后,一直到中国佛教协会废止烧戒疤止,戒疤称为了汉传佛教的一个特色。无论戒疤的起源如何,烧戒疤都不是佛教制度,只为中国所独有,并未见于其他国家。

佛法里所说的“我见”是什么意思?

“我见”,是佛法里的一种状态。从佛法三乘菩提共通的内涵来看,可以看见的事实:断我见对于学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所以断我见是这么重要,而且是往上更进一步修学解脱道及佛菩提道的根本,那么我见是指哪些内容?我们可通过明了“无我”的道理,破除“我见”,故“不正见”容易破除。“我见”是第六识所起的认知,而我执是第七识所起,所以“我见”不是“我执”。

哪些帝王与佛结下了不解之缘?最早把佛教引入中国的皇帝是谁?

在中国古代帝王中,不少人与佛结下了不解之缘。你们知道当和尚最无奈的皇帝是谁?最早引入佛教的皇帝从中国历史上看,有记载的最早的信佛帝王是东汉第二位皇帝——汉明帝刘庄。梁武帝受菩萨戒,有“皇帝菩萨”之称。雍正历来被公认为中国帝王之中唯一真正亲参实悟、直透三关的大禅师。刻印我国部帙最大的钦定的大藏经《龙藏》乾隆皇帝对佛教最大的贡献是刻经及翻译事业的发展。

佛教故事:忍辱获福报的故事

以下说一个忍辱获福报的故事东来老家的邻居成哥,是他五服之内的大哥,那时成哥刚顶了父亲的职位,在铁路部门工作,正是春风得意时。成哥很宠爱儿子,上班一个月后,花了八块钱为儿子买了把玩具枪,一击发就会响起音乐。这事也给他造成很大的打击,他再也不敢去成哥家了。十几天后,那群孩子逗着成哥的儿子玩耍时,小娃从高处跌落下来,摔断了右臂。

佛教故事之崔婆往生记

今天要给大家说的是崔婆往生记的佛教故事,在宋代时期,山东东平府梁家雇了一位保姆,叫崔婆,是淄州人。崔婆一生吃素,禀赋很愚钝,笨嘴拙舌,哪怕是跟地位差不多的人在一起,也不会与他们争长论短。忽然有一天崔婆好像没有任何病痛一样,说了一首偈子:“西方一路好修行,上无条岭下无坑。去时不用著鞋袜,脚踏莲华步步生。”荼毗之后,崔婆的舌根不化,呈现出像莲华一般的形状,使见者闻者都增长了念佛求往生的信心。

佛教故事:财神的契约

天宫有位卷帘侍者,跟财神关系非常好,二人经常一起喝酒、下棋。一天,侍者突然心血来潮,想去体验一下红尘的滋味,看和仙界的逍遥安逸比起来,哪个更快活。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财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