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书法

《兰亭》书法与中国文化(下)

《兰亭》书法与中国文化(下)六、中国思想的“三字经”“但恨语言浅,不如人意深”。通过东汉末的离乱洗礼,继之以魏晋南北,士大夫们感叹人生之虚妄,《兰亭》恐怕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的。中国最重要的一个东西就是本土文化。

钱币与书法

钱币与书法中国书法蕴涵着东方神韵,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古钱上钱文书法的变化,也成为中国书法艺术演变和发展的一个缩影。由于铸造工艺原始,先秦钱币上的钱文变化无常,它虽然不是由专门的书法家书写,但其笔锋之犀利,运刀之娴熟,钱文疏密繁简之布局,决不是随心所欲的随意之作,而是工于刀笔文字的专门的匠人所为。中国古钱上的钱文,多数出自书法名家之手。

浅议赵之谦的绘画特色

浅议赵之谦的绘画特色赵之谦,浙江会稽(绍兴)人,字益甫,号妫叔,又号梅庵、闷,别字冷君,更号悲禽。赵之谦的绘画特色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以物寓情,情景交融赵之谦的画作倾注了他主观情感的内容。赵之谦说的勿嫌蔬荀气,其实是以蔬荀气自得。赵之谦无论在书法、绘画和篆刻方面,都具有很深的造诣。赵之谦的印章艺术成就最大,更是独树一帜。赵之谦常以他的书法之笔作画。

浅谈中国画的“似与不似”

浅谈中国画的“似与不似”中国画的历史源源留长,其中的学问博大精深,所以历代的画论亦不断增多,及至近代,已可谓浩如烟海。但有一个问题一直被历代学者津津乐道,那就是对中国画的“似与不似”的探讨。可见他对中国画“似与不似”的深刻理解和超前大胆的思想。对于中国画的“不似”的审美价值的肯定。直到书法介入绘画才完成“似与不似”的美学历程。笔墨语言涌动奔放,把中国画中的“不似”发挥极致。

论毛体书法

论毛体书法...对书法艺术有浓厚的兴趣,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书法潇洒飘逸,神采飞扬,自成一家,被称为“毛体”,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十大书法家之一。到国内各地考察,也要随身带上书法字帖。“毛体”草书自成一体在延安时期,...时常阅览晋唐法帖,从致柳亚子、杨开智、李淑一、马叙伦等人的信札可以看出他在草书艺术上的风格,然而因为战争环境的限制,传世佳品极少。

书法艺术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

书法艺术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书法艺术是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书法艺术作品是在汉字框架上,用美学思想塑造的艺术品,体现了中国民族文化的艺术特征和文化传统,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精粹,它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基础,它随着时代发展和变化而变化书写形式和风格,这种形式和风格的发展变化,并不改变传统文化的特征,它仍然符合人民的喜好和审美习惯。

走出楷书传统模式 开辟楷书创新途径

走出楷书传统模式开辟楷书创新途径楷书自汉末发轫,经三国两晋至南北朝达到了成熟,在书法史上形成了第一个楷书...。从楷书自身来讲,主要存在以下三个传统模式:之一:楷书是传统审美时期的书体,永字八法的模式,是楷书难以创新求变的紧箍。楷书创作要走出上述三种传统模式误区:就要打破永字八法的紧箍,克服碑刻呆板痕迹的约束,把创作者的心态寓于书写节奏之中,才是楷书创新发展的途径。

由“以书入画”谈“以书鉴画”

由“以书入画”谈“以书鉴画”中国画的鉴定虽复杂玄奥,依据众多,但笔墨、线条与款书却最为关键,它是判断作品真赝的根本,故前人鉴画历有“一书、二画、三印”之说。认为以书入画,方可免去画师甜俗之弊。正因为古今绘画大师名家们擅长“以书入画”,所以“以书鉴画”也就成为鉴其作品真伪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依据。

例说小名头书家作品的鉴藏与交流

例说小名头书家作品的鉴藏与交流大名头书法历来被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然而它们市场价位高、赝品多、投资风险大,往往令—般藏家、投资者望而却步。而小名头书家的作品,存世量大,市场价格低、流通快、伪作少,其作者的名气固然不大,有的书法却很好,收藏这样的作品,投资少、风脸小,且同样具备玩赏和学习价值。

字画遒媚 美女簪花—宋璲的书法

字画遒媚美女簪花—宋璲的书法元至正四年甲申,黄河大水泛滥,决曹州,汴梁、白茅堤、金堤等地,“水势北浸安山、冲越会通河,继续东北流,将危及沿海盐场。曹、濮、济、兖都受灾。”明高宗评宋璲书时说“小宋字画遒媚,如美女簪花”,这一点在他的行书作品中体现最显,《三希堂法帖》有宋璲的《复岳翁书帖》等迹,传世墨迹本有《前日帖》,这些均为行书,宋璲写来均温润沉稳,不激不厉,流露出一派闲雅逸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