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兰亭》书法与中国文化(下)六、中国思想的“三字经”“但恨语言浅,不如人意深”。通过东汉末的离乱洗礼,继之以魏晋南北,士大夫们感叹人生之虚妄,《兰亭》恐怕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的。中国最重要的一个东西就是本土文化。
《兰亭》书法与中国文化(下)
六、中国思想的“三字经”
“但恨语言浅,不如人意深”。我又想打破那些框框,所以看起来好像有些凌乱,实际上有个中心的东西,这篇文章就算是我讲话的一’个提纲吧。通过东汉末的离乱洗礼,继之以魏晋南北,士大夫们感叹人生之虚妄,《兰亭》恐怕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的。但是整个中国时代,至少魏晋时代,是 ... 摆脱两汉思想束缚后迎来的境界全新的时代。事物都有两重性大一统的时候思想发倔,汉武帝罢黜百家,任用董仲舒,独尊儒术。而司马迁是黄老这一系统的,这从《六家要旨》里面可以看出来。中国最重要的一个东西就是本土文化。我晚年提倡三个字,现在写字也老写这三个字,叫“三字经”。一个叫正,一个叫清,一个叫和。孔子尚正气,老子尚清气,释迦尚和气。汤因比讲,二十一世纪是东方的时代。那我就讲,孔子尚正气,老子尚清气,释迦尚和气。东方大道,其在贯通并弘扬此三气也。孔子的学问整个是以“正”字作为核心的,他讲修养有一套程序,程序的第一个叫做“正心”,意指无愧无羞,无愧无羞就是精神健康;然后再进一步是身体健康,身体健康他用了两个字叫“修身”,“正心”加上“修身”也有两个字即“自爱”。一个人要先爱自己,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荣誉、自己的行为以及自己的责任都不考虑、不自爱的话,这个人很难爱别人。所以儒家的学问都是推己及人,由小到大,讲“中庸之道”。先爱自己,然后及家,叫做“齐家”。“正心”,“修身”就是自爱,自爱以后就是爱家,叫“齐家”。“齐家”的原因呢?因为 ... 从前跟现在不一样,曾经是多妻制而不是一夫一妻制,有道是“齐人有一妻一妾”,因此首先得确保家里不打架。杰克·伦敦说过世界上没有一个建筑师能够盖一个能容纳下两个女人的厨房。当然这里面有些偏见,但是比较起来在从前那种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里面,妇女在家庭里是非就多。所以“齐家”就是让家庭步调一致,而具备了这个本领的人大概今天当个 ... 不成问题。“齐家”以后就要爱国,而爱国不叫爱国,叫“治国”,如果武斗那不叫爱国,如果一天到晚不得安生,国家里你斗我、我斗你,那不叫“治国”。“治国”以后就要爱人类,爱人类也不是讲“international”一定要实现,他叫“平天下”,最后是到“平”,“平”就是“和”,这是儒家。
道家的核心就是个“清”字,讲“无为”。什么事情退下来,再往前走。道家影响很大,司马迁的家学就是道家,《六家要旨》里面讲他是道家,但是司马迁的伟大在于他不排斥儒家。在《六家要旨》中,他将孔子摆在一个贵族的位置上,叫“世家”;把一个大汉帝国的敌人项羽放在“本纪—一皇帝的一列里面,这可是一个不得了的事情:把一个平民孔子摆在“世家”里头,而且最后歌颂根本不是自己这个体系的儒家,对儒家讲“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因此司马迁是很了不起的。而释迦的学问——佛家——之所以在中国获得昌盛,是因为中国是产生老子、庄子、孔子的文明土壤,所以佛家的思想进来以后就跟道家呼应起来,所以援道证佛,最早宣传的佛家思想跟中国文化一拍即合,正是因为中国有文明土壤。假使中国这个土壤不是文明土壤,佛家不可能繁荣,而且像禅宗,在本土萎缩了却在中国壮大起来,然后再传到东南亚。所以中国传统的本位文化就是儒道释。
七、魏晋的时代精神
而王羲之的道家与老子的道家有些距离。老庄思想是铺垫,魏晋人很多都是研究老庄的,最好的道家注本如《郭象注本》都是那个时代出来的,谈老庄当时是一种风尚,是个统治者的观念。王羲之是道门,他有一种虚无的思想,他感到人生的短暂,所以论个性是充满个性。大一统的时 候强调共性,削弱个性,等到这个国家分崩离析了,国家动乱的时候,思想开始活跃,个性也张扬起来,春秋战国时候如此,魏晋南北朝时候也是如此。
所以我说,“至少魏晋时代是中国摆脱两汉思想束缚后迎来的境界全新的时代,是大时代收缩以后绚烂夕阳的一抹”。我用两句话来形容那个时代,“那么妩媚,那么多情”,对生命的留恋,好像什么都看透了,实际上不是,那是讲经派的观念,而是说讲人要爱惜自己,甚至有些俗的东西都要躲开,比如钱不叫钱叫“阿堵物”,“整个时代的空气中弥漫着轻盈、飘逸、空灵、通脱的气息”。所以我们看书法,最主要的一条是要观察整个的精神面貌同时代的关系,它有一种没有声音的声音在这个书法里面表现出来,因此要注意这三个高峰,其中不包括宋词元曲。第一个是唐诗,第二个是晋字,第三个是汉文章。这个提法只是一般意义的描述,是历史演进引发的文艺造极的流变,还没有从时代特征的典型性上去把握。
时代精神的风貌反映在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个时期除了王羲之以外还有一个伟人就是陶渊明。陶渊明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他最讨厌“矫厉”,讲求“质性自然”。你读陶渊明的代表作《归去来辞》,特别是《归去来辞》前面那段序诚实得叫人钦佩。他没有假装清高,不为五斗米折腰,他倒是想为五斗米折腰,他把自己的愿望那么淳朴地道出来;同时他发现了一个东西,他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他没有适俗的那个韵,同时他主张客观的本身。“结庐在人境”,他那房子盖在一个很热闹的地方,在人的境界;“而无车马喧”,他门口有车马,但是他没有感受到车马的喧哗、喧闹,“问君何能尔”,问他为什么能做到这一步呢?“心远地自偏”,心到了一个幽静的地方,所以我就接受了他这个思想。我遇到任何灾难的时候,客观世界里面疾风暴雨,我内心世界里面一片宁静。
陶渊明文章的自然就是我刚才讲的“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谢安吟咏”的洒脱是晋朝的最高峰,而这些东西的投影在《兰亭序》以及众多有关魏晋文人风流逸事的传说,(可参诸《世说新语》),都能够看得出来。你想要临《兰亭序》,一定要把《兰亭序》这篇文章熟读,要去把握王右军的精神世界。如果你能够扩大一下,把《世说新语》这部书看一遍,熟悉并把握《世说新语》那个时代,再回过头来看一看《兰亭序》的王羲之,在字里行间表现的一个三十二岁的年轻人的那种情怀。那些“都是时代氛围笼罩下社会生活意趣的自然流露和表象。这种时代风貌最集中地表现在书法上的便是二王的创作”。二王的创作最有代表性的,对于王右军来说,是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摹本《兰亭序》,原本已经埋在唐太宗那里;另外就是王献之的《玉版十三行》。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正是在那样的时代里,在那样的社会生活背景的渲染下,上房士大夫阶级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和对这种思潮的总结。接下来是我个人的观点:“艺术归根到底是为了发扬生命的。《兰亭序》无论它的内容上的洒脱和忧郁,以及他在书法上的俊逸与清空,字里行间所映现出的便是活生生一个时代的审美旨归和意趣。”这个意趣是什么呢?“仍然是飘逸而多情的。”我给他定位就是飘逸而多情。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历史之箭向前穿越,魏晋时代早已远去,魏晋风流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已无由再现,代表那个时代风貌的《兰亭序》随即化为经典,成为书艺世界中“晋人尚韵”的极旨。连唐代这样的大时代,除了对其遗韵顶礼膜拜之外,只能以“唐人尚法”垂世后世书坛,却无法再现晋人所表现的超凡的艺术风格“风云际会,时代移人,历史最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八、法与韵
在此我来讲一讲什么叫“韵”。“韵”是感情的归宿。“声”是儿子,“韵”是母亲,“声”投到“韵”里面去,要讲“韵味”,“韵味”是有形东西以外的东西,一个生成的感情化身、解体。“韵”最重要,而唐人尚“法”,我们还要讲一讲“法”。讲“法”的话我们应该从“人的认识是从哪里来的”讲起。佛家在人的认识这个问题上有一些新的见解。《心经》对唐代影响很大,是玄奘翻译的。它里面讲:我们认识一个人首先靠眼睛,没有眼睛就没有颜色,书艺嘛,整个都要用眼睛来看;第二个要用耳朵,要听;第三个要用鼻子,鼻子能辨香臭;第四个用舌头,舌头有味觉;接下来就是“身”。“眼、耳、鼻、舌、身”,它的作用是“色、声、香、味、触”,这叫五韵。 ... 讲人的认识是从哪来的,也谈这个问题。第六个感观是“意”,“法”对位是“意”。初级阶段叫“意”,中级阶段叫“末那”,高级阶段叫“阿那耶”,而如来的感觉的“意”就更高了,他是讲用意来笼罩一切。眼中人不如意中人的地位高,你是我眼中人,你走了我就忘了,但是意不会忘,“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白居易诗),感情上的记忆不是一个数学公式上的记忆,它比你的记忆还要深刻。那么到了如来,我们讲“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法”是初级阶段,中级阶段是“末那”,高级阶段是“阿那耶”,是第八感。
那么如来呢?如来就不叫“阿那耶”了,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注:梵文Anuttarasamyasambodhi的音译。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是只有佛才能够有的能力),讲得很玄。但是佛家的辩证思维是个很奇妙的东西,拿来以后有助于对我们艺术的理解。有一句话叫“无法可施”,旁人讲“法”,“法”是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是规矩本身要掌握技巧这一关。这是庄子讲的。技巧要到什么程度?“大匠运斤”,“运斤”的水平要准确。有一个楚国人拿一个苍蝇的翅膀放在鼻子上,他拿着斧头,一斧头过去把苍蝇翅膀剁掉了,鼻子不能破,要这么准确。你们写草书的不少,建议你们写草书的时候要慢一点,别像我这样瞎涂,要慢一点,要把气运下来。
汉朝人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字写到最高境界应该做到这四个字:“情真韵纯”。大概这样就差不多了。《兰亭序》最主要的就是“情真韵纯”,它里面有一种感情,你去看《兰亭序》里面那几个“之”都不一样。因此从前写信时会说,我今天时间太匆忙了,只能用楷书给你写,所以最后一句话,“匆匆”,我的时间很匆忙,“不暇做草”,没有时间写草书。这个草书讲究比例,比例感,这个东西差一点都不行。张旭也好,怀素也好,都有他的法,法外的法,因此一定要用气,要定神。“韵”是文采所归,文采要归到韵里去。这个东西要积累所以“七步成诗”,不是靠天资,一定有七百步,七千步的底功,所以杜甫讲“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善论书法者第一条要“观韵”,《兰亭序》的好就是“韵味”。古代的书法家往往不待言而寓意言外。蔡邕蔡中郎——蔡文姬的父亲——有一个《笔论》,他讲“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写之前不能没有感情的酝酿,感情的冲动,要写草书的话一定要有。临摹是另外一回事,你若要自己写一幅作品,而不是抄袭别人的东西的话,别人的东西你可以借鉴。如果你从感情里出来,字里 面有一种无声之声,是有声音的,所以“观音”,声音都是可以看的,反过来,音也可以观,有形的字里头它有声音。我在五十年代,因为看病就讲中医,中医也是从道家来的,兵家孙子也是从道家来的,法家韩非子也是从道家来的,书法家王羲之是道家,所以他写黄庭坚的《瘗鹤铭》。黄庭坚也是道家的,所以一定能够“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你闭上眼睛想一想蔡中郎的话:如果“寡韵”,你的感情没有归宿,你迷失了感情的归宿,你散开怀抱,散怀不就是失神嘛。“任情恣性”就把形态的“形”都去了,“形”同“神”这两个东西很重要,要有形也有神。有形必须有神,有神必须要借形来表现。还有杜少陵的诗“书贵瘦硬方通神”,但是也有前提,如果“寡韵”或“失韵”,没有感情归宿,瘦硬少文又怎么能通神呢?这是一些基本道理。我们看贴要多看,要看字里行间,要看行气,你要看得感动了可以读出来。
所以我说《兰亭序》是在那个社会背景渲染下,上层士大夫阶级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它是飘逸多情的。“历史之箭向前穿梭,魏晋时代早已过去,魏晋风流在历史长河中无由再现,反映那个时代精神风貌的《兰亭序》随即化为经典。”看到《兰亭》,我就想到三十二岁的王逸少,或者再多查一些资料,查查王、谢两个家族的生活。王羲之生活里一方面是飘逸多情,一方面是忧郁,一方面又有洒脱。那么这个“韵”在哪里?他的感情归宿在哪里?值得我们玩味。
所以这三个高度,唐朝的诗,是以李、杜为代表,保守派应该是李白,革新派应该是杜甫,他把律诗做到位,就好比游泳里头变成了“蛙式游泳”,你学“蛙式游泳”就应该以杜甫为准则。所以 ... 教陈毅写诗。五十年代陈毅写诗常常找我去。我看了他的诗,但是一看这个诗我的话就讲不出来了,不是诗。但 ... 后来给陈毅一封信:“陈毅同志: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不是律诗。我看,你于此道(就是指写律诗),和我一样还未入门”。 ... 最好的艺术不是诗,诗不如词。词当然也有写错韵的,比方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应该是“仄平平仄”,而它却是“平仄平仄”,那么成吉思汗应该是“吉成思汉”就对了。但是没有办法,“成吉思汗”是不能改的,那么这就有一点失韵。你没有规矩是不行的。“唐人尚法”,写字也是讲法的。我有两家最不喜欢,一个是赵孟頫,一个是董其昌,赵孟頫太甜了,如果你写赵孟頫,得用欧字打底,欧字的筋骨,赵字的面饰,那你就有本事了。一个人软翩翩的,没有灵魂怎么行?
那么 ... 最高明的第一是书法,我不认为现代人认识到了这一点。他的书法是哪里来的呢?他只是偏旁部首,大小搭配非常好,有味道。后来我发现《温泉铭》, ... 的《温泉铭》, ... “寥廓江天万里霜”跟 ... 写的“霜”字一模一样,证明他是下了功夫的。所以我认为 ... 的艺术是书法第一,词第二(其中最好的是“小小寰球”等),诗第三,最不能的是唱京戏。我听过他唱京戏,不太好听。他的书法是最好的。写诗他不行,有很多失误,有一些犯忌的地方。所以我们要意识到“法”的重要性。
刚才讲“法”,佛家讲“法”,是一对一来讲。关于“法”,要有这种决心,要练好基本功。基本功不好就要僵死,要“散怀抱”,但是没有基本功,散开了是“野”。第一个是要进去,要守规矩,到最后可以“无法可施”。“法”在前面,然后再“无法”。所以我在法门寺写了幅对子。我把《金刚经》五千多字浓缩成二十多个字,“法,非法,非非法,舍非非法”,这是《金刚经》的本体论。“凡有所象,皆是虚妄,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所以我把《金刚经》本体论浓缩成十个字。下联,“门”,“法门寺”的“门”,“门,无门,无无门,入无无门”,这才行。
从中古到现代,一千多年过去了,王羲之作品到现在依然还有生命力。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作为书写的符号是它的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是作为一种象征——比喻的象征。中国的字开头和其它国家没有什么两样,开头也是象形开始,但是一直没有脱离象形文字。这个有好处。中国能够统一与汉字有关系。现在涉及到拼音文字的变化、改革了的简体字等等,但是毕竟还是方块字。建国初期有一个老前辈吴玉章先生,四川人,他是主张汉字改革的。改革就是改成拼音文字,他曾经为这个事情去找过毛主席。这一点我很感谢毛主席,假如毛主席使用某些行政手段,全部废除,《人民日报》都用拼音文字,那就糟糕了。拼音文字得用自己的语言来拼。因此方块字本身在统一这个国家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书同文,车同轨”,这个事情不是一个坏事情。但是统一以后容易僵死,个性张扬在这里要受到一定的制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诸位在这里接受训练,继续深造,你们要广泛地吸收东西,要多看碑帖,王羲之最好的作品除掉《兰亭序》以外,他留下的短帖、简札也要看一看。晋人尚韵,这个韵大家就可以从《兰亭序》里面体会到,甚至他涂抹的地方也有独特魅力在,将来的书法家就在你们这里诞生,也可能现在已经诞生了,就是我现在还没有时间来拜观你们的作品。我相信你们这里英雄英才辈出。希望这里能产生影响一代书坛的书法。
(未经作者本人审校,李之柔根据录音整理)
来源:《鉴藏》 2007年第05期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