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秦汉流传的春秋管仲故事,至少存在这四种不可信的记载 孔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涉及到齐桓公与管仲一对君臣。如果说齐桓公是春秋第一霸,那么管仲就是春秋第一相。可见,管仲确实是春秋史上一个关键人物,也正因如此,管仲成了一个胡适所谓的「”箭垛式人物”。战国秦汉学者抒发政治主张时,往往将一些符合自己观点的传说,套在知名历史人物身上。结果就是这些历史人物像箭垛一样,被附会的事迹越来越多。这样的历史人物
贤于百里奚,孔子推崇备至,秦穆公最信任的人才公孙枝 公孙枝之贤于百里奚,孔子推崇备至与他同时期的孔子,说他只是吟诵了一首诗,就让郑国避免了一场战祸,赞赏之意可谓溢于言表。秦穆公对公孙枝的信任我们从《左传》的记载中,可以看出秦穆公是非常信任公孙枝的。再者,此事件的起因,并非是穆公君臣有意设计的,主动的一方是晋国君臣,秦穆公的决定,只不过是选择了一种他所认为最有利于己的方式而已。但对秦来说,公孙枝、百里奚皆为贤臣,穆公用之,终成霸业。
经学昌明、极盛的时代――汉朝 汉代是经学昌明、极盛的时代。欲探讨经学,与经学几乎同时存在、甚至在有学理上有牵连的谶纬之学,自然也应该受到关注,尽管它常被斥为虚妄。将这些特定的著作称为“经”,可能始于汉代。>>汉代儒学复兴及经学发展的同时,搜集、整理典籍之热潮弥漫朝野。刘歆为自保而主动申请离京任职,经今、古经之首次论争无结果而罢。东汉初,就是否为古文经《左传》、《费氏易》立博士问题,朝廷再次爆发激烈争论。
论司马迁对先秦仁学的继承和改造 论司马迁对先秦仁学的继承和改造 仁学思想是儒家道德哲学体系中的核心思想。司马迁通过历史研究,认识到了“仁”在治国安邦中的作用,于是对先秦仁学,特别是孔、孟仁学进行了批判性的继承和改造,孔子的仁学思想更是成为了他撰写《史记》、品评历代帝王的重要指...
先秦音乐“和谐”观的内涵及其变迁 先秦音乐“和谐”观的内涵及其变迁 先秦音乐“和谐”观是包含音乐、审美和社会伦理在内的一种综合观念。“和谐”最初专指音的谐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谐”的内涵也发生了改变,西周...
论先秦杂家的存在问题 论先秦杂家的存在问题 虽然在学术界有许多学者认为,先秦时期杂家“学无所主”、“调和”、“折衷”百家之学,杂家不成其为一个学派,甚至将其归属于黄老道家。但笔者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先秦杂家有自己独特的...
试论先秦儒法的德力争论与领导影响力 试论先秦儒法的德力争论与领导影响力 影响力是领导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影响力有两种,一是强制性影响力或权力性影响力,一是非强制性影响力或非权力性影响力。强制性影响力是凭借权力而发生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同领导者自身的因素无关,纯粹因权力而产生,因权力而消亡。所...
西周东周时期中原地区列国源流 张锴生(河南博物院研究员) 两周时期在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武王伐纣到秦朝统一,800年间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血缘宗法制度为基础的封建奴隶制由兴盛走向崩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周王朝,进入东周以后,...
先秦墨学:从中原到南方到秦的历史进程 以先秦时代(公元前5——前3世纪)社会形势需要、墨者先后主要活动地域、同时期诸子相应论述,以及《墨子》书内容(尤其是十论)前后不一为依据,叙述墨学在先秦的历史发展是经历了早、中、末三个时期。这样以社会学说史的角度考察墨学,既揭示先...
史记--吴太伯世家第一 史记--吴太伯世家第一 【说明】《世家》为《史记》五体之一。司马迁从维护国家统一的立场出发,把各诸侯国看做辅佐中央政权的地方政治力量,希望他们能“忠信行道”,来维护中央集权的统一。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说明了他创立《世家》体例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