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学说撑起了半个道教,影响中国历史两千年 媒体上描述祖国,经常使用「”神州大地”这个词汇。你知道吗,「”神州”代指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提出者是战国时的阴阳家邹衍。在很久远的时候,先人们便骄傲地认为自己生活在世界之中。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何尊”上就有铭文「”宅兹中国”,这是「”中国”这个词最早的来源。古代中国人认为只有自己生活的地区才是文明区,其它的地区都是蛮荒之地。在这种背景下,邹衍提出了大九州学说。中国为赤县神州,为天下的八十
制造管子:战国秦汉管仲故事之四大不可信 孔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如果说齐桓公是春秋第一霸,那么管仲就是春秋第一相。可见,管仲确实是春秋史上一个关键人物,也正因如此,管仲成了一个胡适所谓的「”箭垛式人物”。战国秦汉学者抒发政治主张时,往往将一些符合自己观点的传说,套在知名历史人物身上。结果就是这些历史人物像箭垛一样,被附会的事迹越来越多。管仲这样的历史人物很多,比如上古帝王有伏羲
乐毅和苏秦发起的五国联军攻齐,最大的受益者不是燕国而是秦国? 魏文侯为表彰乐羊的功勋,就将其封在了中山国旧地。乐毅发起的合纵攻齐运动,得到了列国的积极响应。结果,齐军毫无悬念的败下阵来,五国联军持续深入齐国境内,兵锋直逼临淄城。燕惠王大怒,派骑劫去齐国替代乐毅做上将军,令乐毅返回燕国。所以说,乐毅和苏秦发起的五国联军合纵攻齐,最大的受益者不是燕国,而是秦国。而乐毅也不是无情的人,此后经常往来于燕、赵两国,两国均以其为客卿。
李秀成点评「 ”首义五王”:除了南王,其余都不是做大事的料 1851年12月,天王洪秀全在永安颁布《五王诏》,封杨秀清为东王九千岁,辖东方各国;封萧朝贵为西王八千岁,辖西方各国;封冯云山为南王七千岁,辖南方各国;封韦昌辉为北王六千岁,辖北方各国;封石达开为翼王五千岁,没有辖区,寓意「”羽翼天朝”。以上所封之王,俱受「”东王节制”,此为后人常说的太平天国「”首义五王”,其含金量之高,可想而知。那么,这些王爷实际能力如何呢?是否具备开创王朝之能了呢,可否是做大
刘邦追 ... 田横,田横壮举令千秋扼腕憾叹 田横岛也是用田横的名字命名的。在田横岛上还有一块现代人,为古代田横的五百义士立了块碑。田儋、田荣、田横三兄弟系齐王室旁支。秦朝时处死家奴是要报官的,于是田儋借口处理家奴一事,请见县令。田儋对当地的豪强宣布;天下反秦已成大趋势。田儋死后,他的堂弟田荣站出来,继续举起反秦起义大旗,聚拢齐国被打败了的残兵,据兵东阿,并立堂兄田儋的儿子为齐王。就在田荣危难关头,项梁出现了,项梁大败章邯解救了田荣。
诸葛亮回顾他的一生,会不会后悔? (三)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前,他写了《出师表》。而李严拖延军粮,诸葛亮不得已,班师罢免李严。诸葛亮就搞屯田,且屯且走,诸葛亮想的是司马懿出战则对自己有利,不出战则会被曹氏宗亲逼死。诸葛亮看着自己部下屯的田即将大丰收,不禁喜形于色。诸葛亮想到此,忧从心来,吐了一大口血,眼前一黑,不省人事,没多久去世了。30年后,他的学生姜维成为大汉最后一名保卫战士,保卫大汉到最后一刻。
战国秦汉流传的春秋管仲故事,至少存在这四种不可信的记载 孔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涉及到齐桓公与管仲一对君臣。如果说齐桓公是春秋第一霸,那么管仲就是春秋第一相。可见,管仲确实是春秋史上一个关键人物,也正因如此,管仲成了一个胡适所谓的「”箭垛式人物”。战国秦汉学者抒发政治主张时,往往将一些符合自己观点的传说,套在知名历史人物身上。结果就是这些历史人物像箭垛一样,被附会的事迹越来越多。这样的历史人物
孙权有一奇才而不能用,此人立即投靠刘备,为蜀汉换来50年江山 而庞统和孙权也是如此。一般认为,庞统追随刘备是天经地义,但这并不是历史事实,历史上的庞统,一开始就没想过追随刘备。建安十四年,刘备坐稳了荆州,庞统并没有投靠刘备。周瑜病逝后,庞统却借给周瑜吊丧的机会,向江东毛遂自荐。庞统用了短短数日,就将自己的智慧和天才展露无遗。他知道自己在江东没有根基,所以先把自己推荐给江东名士,再借这些名士之口上达孙权。
秦武王19岁登基,4年后举鼎而死,他对秦国有多大贡献? 秦武王是秦惠文王与惠文后所生的儿子,秦惠文王去世后,嬴荡登基为王,即秦武王。当时秦国有两个大力士,乌获和任鄙。他们在秦惠文王时期就因作战勇敢而受到赏识,秦武王登基后,他们更受到重用。齐国大力士孟贲听说秦武王的喜好后,不远千里从齐国去秦国投奔秦武王。秦武王现场对孟贲进行考核,考核通过后,孟贲也被封为大官。秦武王在当太子时就不喜欢张仪,认为此人巧舌如簧,不是忠臣。所以在登基后便想对张仪下手。
史学专论|| 戴鞍钢:太平天国再认识 戴鞍钢,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特殊津贴专家。主要从事上海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史、晚清史的教学和研究。曾是中国近代史研究几大热点之一的太平天国,近年来在学界渐趋边缘化,略显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