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

刘邦的白马之盟,是为了防备大臣还是防备吕后

「”第一,国以永存,施及苗裔。第二,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这就是汉高祖刘邦在晚年时和群臣定下的白马之盟。意思是说:「”第一,只要汉家天下还存在,大臣和子孙就永远有酒有肉,有权有势。第二,非皇族成员不得封王,如没有军功者不得封侯。刘邦确立白马之盟绝不是一时头脑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刘邦以布衣之身,提三尺剑,斩白蛇起义,最终在楚汉相争中打败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项

刘邦、李渊、曹操、谁的实力更强?

比如,刘邦、曹操、李渊都是拥有盛名的人物。刘邦、李渊都成功建立起延续数百年的强盛政权,而曹操从中平六年陈留起兵,一直到建安二十五年去世,他身披战袍、驰骋疆场三十多年,灭吕布、战刘表、定匈奴,最终只是统一了北方。而历史给刘邦和李渊却创造了神话般的机遇。刘邦草根出身,创业初期就拥有萧何、曹参、樊哙、周勃这样的能臣猛将。长坂坡大败刘备之后,曹操遭遇了滑铁卢事件。

分封制才有长治久安

许多人看到项羽分封迅速败亡,就认为分封制是错误的。问题是周朝分封制持续了八百载,秦朝不分封坚持了十五年,显然分封制更能保证长治久安。

刘邦的白登之围

刘邦大军迅速应变,占据附近拥有森林和水源的白登山,居高临下与匈奴骑兵对峙,这就是著名的白登之围。白登之围显示了华夏武装在秦末大起义与楚汉相争中严重衰落。这种种力量下降,应该是产生白登之围的潜在原因,也是白登之围,汉军没有能力趁机大规模消灭匈奴骑兵的潜在原因。这样双方力量的变化,自然可以解释实际发生的白登之围了。

吕后接连出手,令四位异姓王两位被诛 ... ,两位被逼反

《史记·吕太后本纪》: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仅凭这段历史记载,我们对吕后的为人与手段毫无直观的概念,无法领略这位传奇女人的厉害。吕后汉高祖刘邦定为了表彰将军们南征北战定鼎天下之功,封赏了七个异姓王,即韩王信、赵王张耳、淮南王英布、楚王韩信、梁王彭越、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其中大名鼎鼎的楚王韩信、梁王彭越即命丧吕后之手。

张良、诸葛亮和刘伯温都是当时第一谋士,有什么功绩和不同

要说中国历史上的谋士,有三个人是不得不提的,那就是西汉时期的张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明朝时期的刘伯温。这三人都是处在乱世之中,都以智谋著称,堪称当时第一谋士。张良,字子房,原是韩国贵族,祖上几代都是韩国相国。秦始皇灭掉韩国后,张良家族也受到了灭顶之灾。张良散尽家财,寻觅武士,只为刺...秦始皇。张良逃走后,遇黄石公,被传授《太公兵法》,从此走上了谋士的道路。

萧何、张良和陈平诛 ... 韩信,有因就有果,后代遭到报应

萧何、张良和陈平在秦末汉初都是叱吒风云、名垂史册的人物,在三人中,萧何功勋卓着,被刘邦分封为汉朝第一功臣。汉十一年,刘邦听说萧何和吕后...害了韩信的消息后,再次增加萧何食邑五千户,职位由丞相拜为相国,并派一名都尉率五百士卒保护萧何,权倾一时。在定都长安、阴封韩信、固陵会侯、分封雍齿和更易太子等重大事件上,为刘邦、吕后出谋划策。

楚汉争雄19----离间之计

成皋,古之...要地,这里即将上演血雨腥风、激烈壮怀的场面,当刘邦和英布到达成皋的时候,映入英布眼帘的是山呼海啸般的楚军,汉军就像大海中的一叶扁舟,随波荡漾,随时都有倾覆的可能。

为何「 ”一代伟人”的「 ”毛主席”只对「 ”它”情有独钟?

毛主席《资治通鉴》是一部由「”北宋名臣”司马光历时19年完成,全书成文300余万字,涵盖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1362年历史的「”史学著作”。当然了,「”它”不仅是一部「”史学著作”,在历代「”有识之士”及「”从政者”眼里「”它”是「”教科书”般的存在。正所谓「”鉴往以知来”,其中所包含的「”兴衰成亡”的「”智慧”为历代所重视。我们的「”一代

王莽为何要弃长安而迁都于洛阳?

王莽画像王莽篡汉建立新朝,但此时的长安地区已然矛盾重重。各种社会问题非常突出,主要集中在土地上,这种社会现状,使王莽萌生了将国都迁往洛阳的想法。洛阳都城的地位与名号也是在这一时期奠定的,此时的洛阳被明确称之为东都。其中一项特别重要的措施,就是开始营建东都洛阳,并有意将此立为国都。五都均在关中以外的地区,即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