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卫尉

秦已有此官,始皇帝时有卫尉竭。新莽时改为大卫,东汉时仍称卫尉。光禄勋率郎官为郎卫,卫尉率卫士为兵卫。西汉时卫尉所部称南军。卫尉主宫门和宫内,与主宫外的中尉相为表里。西汉时皇帝居未央宫,守护未央宫是卫尉的职责,故有时也称未央卫尉。皇后所居为长乐宫,设长乐卫尉。武帝时李广为未央卫尉,程不识为长乐卫尉。卫尉秩为中二千石,其副职为丞,属官有公车司马、卫士、旅贲三令、丞。元代一度恢复卫尉,旋罢。

少府

东汉仍称少府,为九卿之一。少府职司范围较广,属官甚多。太常到了东汉,少府的职能、机构都发生很多变化。光武帝将少府收取山泽陂池之税的权限转移到大司农,省减了与此有关的一些属官,从此国家财政与帝室财政混一不分。西汉时少府属官设令、丞者达二十余官。此外,两汉时皇后及太后的属官,也有以少府为名的,如皇后有中少府,帝母有长乐少府,帝祖母有长信少府。

御史大夫

由于御史和皇帝亲近,故群臣奏事须由他向上转达,皇帝下诏书,则先下御史,再达丞相、诸侯王或守、相,因而皇帝可利用御史大夫督察和牵制丞相。御史大夫属官有御史中丞、侍御史、绣衣御史等。汉末,恢复御史大夫之称。魏晋南北朝有时也恢复御史大夫,或替代司空,或替代御史中丞,为执法和监察机构的首脑人物。明改御史大夫为都御史,自此其官遂废。

丞相

秦统一后只设左、右丞相。八校尉西汉时御史大夫辅佐丞相,职掌大致相同,所以不少事务常由丞相、御史共同出面处置。丞相属官有长史二人,为丞相的助手。武帝重用内廷近臣,对丞相不甚信任,其在位者皆谨小慎微,庸碌无能。西汉晚期,丞相职权为内朝所取,已无所作为。成帝时,建立三公制,御史大夫为大司空,遂以大司马、大司空、丞相为三公,这是旨在分散丞相权力的一项措施。曹操废三公而恢复丞相、御史大夫,并自任丞相。

姓氏

夏、商时期,贵族有姓氏。姓的分支为氏,意思相当于家或族。有关周代姓氏制度,见于记载者较多。诸侯国君主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卿大夫及其子孙以采邑名为氏。⑥以同周王或侯君主血缘关系远近之称为氏。宗法春秋战国时,宗法制度瓦解,姓氏制度也发生根本变革。姓氏制度的演化,反映了贵族的没落,平民地位的上升。

杜月笙

杜月笙杜月笙,中华民国时期的帮会头目。原名月生,后改名镛。1888年8月22日生于上海浦东高桥镇一个商人家庭,1951年8月16日卒于香港。上海法租界当局任命他为公董局临时华董顾问。上海沦陷后,拒绝与日军合作,逃到香港。随后在重庆建恒社总社,在西南各省发展组织;开设中华实业信托公司、通济公司等企业。日本投降后,杜回沪整顿扩大恒社组织,并先后担任了70多个金融工商企业的董事长、理事长。1949年4月逃往香港。

周学熙

周学熙,中国实业家。其父周馥曾任山东巡抚、两江总督、两广总督等职。周学熙1893年中举人,1898年报捐候补道,派为开平矿务局会办,次年升总办。1901年任山东大学堂总办。次年转往直隶候补,7月经直隶总督袁世凯委派总办银元局。1903年赴日本考察工商业,归国后任直隶工艺总局督办。袁世凯窃国后,张謇于1912年和1915年两次任财政总长,参加签订善后借款合同。周学熙以兴办实业成绩卓著,与南方实业家张謇齐名,有南张北周之说。

缙绅

政治方面,缙绅的法律地位高于常人,司法部门无权擅自拘审官员。缙绅犯公罪可以收赎;犯私罪也得以解职、调离或降等抵罪。此外,缙绅还享有徭役优免权。多数缙绅往往凭借威势,横行乡里,制钱凌虐欺压百姓,居家的缙绅地主甚至可以决定地方官员的去留。缙绅还大肆兼并、侵占他人土地,接纳投献投靠,收受他人诡寄田粮、差役、包揽拖欠税赋。权势在手、待遇优厚、土地极多的缙绅地主,无不过着极为豪华的生活。

相术珍闻:一眼相出三进士_看相大全

发榜公布名次的前一天,新进士们聚集在乾清门外焦急地等候着。杨柏溪甲辰年考中进士时,是出自纪文达公的门下。他年轻时曾拜见杨柏溪询问前程,回答说:“你将来是朝廷一品宰相。”文恪公担心活不了多少年,杨柏溪说:“你骨法苍老,是长寿之相。”后来文恪公果然官至吏部尚书兼太子太保,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一品高宫。事业运顺畅的嘴巴_看相大全

三饷

三饷,(中国明末加派的辽饷、剿饷和练饷三项赋税的合称。②剿饷为镇压农民起义的费用,主要也征自田土。原议只征一年,实际上从崇祯十年起,直到十三年才被迫停止。三饷的加派反映了明末统治的...,十段锦法使已经激化的社会矛盾更趋尖锐,并成为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清朝统治者入关后,曾下诏蠲免三饷,但没有认真实行,特别是辽饷中的九厘银,不久即被编入《赋役全书》,成为田赋的正式份额,终清一代,再未蠲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