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由于御史和皇帝亲近,故群臣奏事须由他向上转达,皇帝下诏书,则先下御史,再达丞相、诸侯王或守、相,因而皇帝可利用御史大夫督察和牵制丞相。御史大夫属官有御史中丞、侍御史、绣衣御史等。汉末,恢复御史大夫之称。魏晋南北朝有时也恢复御史大夫,或替代司空,或替代御史中丞,为执法和监察机构的首脑人物。明改御史大夫为都御史,自此其官遂废。
御史大夫(汉语拼音:Yushidafu),中国秦代最高的监察官,始皇时此官位次于左、右丞相,后逐渐成为御史台长官。凡军国大计,皇帝常和丞相、御史共同议决。丞相位缺,也可由御史大夫升任。御史大夫之秩为中二千石。由于御史和皇帝亲近,故群臣奏事须由他向上转达,皇帝下诏书,则先下御史,再达丞相、诸侯王或守、相,因而皇帝可利用御史大夫督察和牵制丞相。
太尉先秦的御史本为殿中执法官。西汉时御史大夫虽居副丞相之位以协助丞相综理大政,但仍偏重于执法或纠察,不仅可劾奏不法的大臣,而且还可奉诏收缚或审讯有罪的官吏。御史大夫属官有御史中丞、侍御史、绣衣御史等。成帝绥和元年(前8),更名为大司空,与丞相、大司马合称三公。汉末,恢复御史大夫之称。
魏晋南北朝有时也恢复御史大夫,或替代司空,或替代御史中丞,为执法和监察机构的首脑人物。隋、唐以后所设御史大夫,除宋代为虚衔外,均为御史台长官,不再具有汉、魏三公的性质。明改御史大夫为都御史,自此其官遂废。
“御史大夫294367” 3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