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教子俭朴 司马光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谨身节用。他在《答刘蒙书》中说自己“视地而后敢行,顿足而后敢立。”为了完成《资治通鉴》这部历史巨著,他不但找来范祖禹、刘恕、刘敛当助手,还要自己的儿子司马康参加这项工作。为了实现著书立说治国鉴戒的理想,他15年始终不懈,经常抱病工作。这种置生死于不顾的工作、生活作风,使儿子和同僚们深受启迪。
范仲淹的儿子一生只信奉两个字 范纯仁,字尧夫,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次子,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范纯仁每每教诫他的儿子们:“心中不可以存有一点点的不平啊!”范纯仁被贬到永州后,听说韩维被贬往均州,但韩维的儿子申辩说韩维执政时曾与司马光不合,结果韩维因此而免于被贬。
司马光清廉自守 司马光,北宋宰相,虽然地位显赫,却清廉自守,从不贪奢。许多王公大臣在京城修建深宅大院时,司马光却在偏僻的陋巷里深居简出。一年冬天,有客人到司马光府上拜访,竟发现司马光的客厅里连个火炉都没有。客人冻得浑身发抖,司马光忙叫人端来一碗姜汤,客人喝完后才稍微暖和一些。司马光的俸禄大部分用于周济衣食无着的穷苦人。司马光当庭力谏,请求皇上罢赐罢宴,拿出钱粮赈济灾民。司马光清廉自守,受到众人的爱戴。
司马光侍兄如父 司马光同他的哥哥伯康感情深厚。伯康年近八十,司马光侍奉他就像侍奉父亲一样,保护他就像保护婴儿一般。刚吃过饭不长时间,就问:“大概饿了吧?”天气稍微转冷,就抚摸着哥哥的脊背说:“穿得单薄了吧?”
司马光——自律清净 佳人罔顾 从司马温公的例子来看:一位能成就大业的人,必有其高瞻远瞩的智慧与清纯的节操。因此,奉劝青年人:平时必须自律严谨,才能保持不失于清净。公为宋朝陕州夏县涑水乡人。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累官端明学士,哲宗时入相,卒于任上,赠温国公,谥文正。等书,留芳后世。
司马光:自律清净 佳人罔顾 从司马温公的例子来看:一位能成就大业的人,必有其高瞻远瞩的智慧与清纯的节操。因此,奉劝青年人:平时必须自律严谨,才能保持不失于清净。公为宋朝陕州夏县涑水乡人。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累官端明学士,哲宗时入相,卒于任上,赠温国公,谥文正。
章惇 神宗熙宁初王安石变法,章惇任编修三司条例官。哲宗即位,章惇任知枢密院事,时高太后垂帘听政,以司马光为门下侍郎、宰相,全部罢废新法,章惇上疏,驳斥司马光对免役法的攻击,吕惠卿并同司马光在帘前争论。后守旧派利用台谏官对章惇进行攻击,章惇被贬官。哲宗死后,向太后主张立端王,章惇认为赵佶轻佻,不可以君天下。赵佶即位后,章惇连遭贬逐,最后死于睦州。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记载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共1362年的历史。刘恕学识渊博,对《通鉴》的讨论编次,用力最多。《通鉴》对历史上有关图谶、占卜、佛道等宗教迷信,采取了批判的态度,是史学思想的重要进步。注释《通鉴》的有南宋史炤《资治通鉴释文》和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而以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最为详备。明末严衍著《资治通鉴补》,对《通鉴》和胡注都有所订正。
蜀洛朔党争 蜀洛朔党争,中国宋代以司马光为首的反变法派,是由多种政治力量暂时结合而成的,在击逐变法派的同时,内部掀起了具有地方色彩的派别斗争,这就是“蜀洛朔党争”。程颐的弟子朱光庭、贾易等所谓洛党,攻击苏轼诬蔑宋仁宗不如汉文帝、宋神宗不如汉宣帝,应予治罪。而厕身于朔党的王岩叟则支持程颐。随后,朔党又同吕大防发生矛盾,权势之争,愈演愈烈。
元祐更化 元祐更化,中国宋代以司马光为首的反变法派在元祐年间推翻王安石变法的事件。元丰八年春,宋哲宗即位,其祖母宣仁太后执政。司马光打着以母改子的旗号,反对新法。他把变法的责任都推给王安石,接着新法大部废除,许多旧法一一恢复。列为王安石等人亲党的变法派官员,全被贬黜。司马光及其后继者无视小皇帝,因而愈益激起宋哲宗的不满。宣仁太后一死,复辟旧制的反变法派随之垮台,并受到倍加沉重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