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

毛公鼎为什么是非常重要的青铜器?

「”毛公鼎”,台北故宫藏品中的重器,上有铭文五百字,记录了某代周王继位时请毛公辅佐自己治理国家,并予以赏赐。这个铭文里提到的「”王”,网上说是周宣王,我查了一下唐兰的《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说是周孝王。周孝王在位是西周中期,周宣王是共和执政之后的西周国君,已经到了西周的末期。唐兰觉得毛公鼎的作器者为师毛父,是毛国的国君。我查了197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辞海*历史分册》,说毛国是西周初年的

皇帝简史(2)之秦昭襄王,秦统一六国最主要的奠基者

上位后第二年,秦国多个主要大臣、他的兄弟及家族元老都意图谋逆,最后被其挫败。从而获得了稳定的国际环境,将精力用于稳定国内局势,清除内部反对势力。稳定局势后秦国开始反攻、四处出击,开始了秦昭襄王几十年的对外征伐,开疆拓土、直至国弱民穷的局面。估计前期,秦国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有稷,粮食丰富,可以支撑秦国几十年的对外战争。

华阳夫人不育无子,为何深受宠爱,实则她背景大的吓人

所以据此推测,华阳夫人便是芈戎的亲孙女,宣太后则是她的姑奶奶,秦昭襄王是她的表伯。安国君嬴柱但华阳夫人所嫁的安国君,并不是秦昭襄王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安国君、华阳夫人奈何华阳夫人身体有点问题,不能生育,但她有赖于芈氏家族的支持,一直深得安国君宠幸,并且还对她言听计从。华阳夫人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驾崩,太子安国君即位3天后便也去世了,而她收养的嬴异人顺理成章登上王位,为秦庄襄王。

从春秋过渡到战国,《孙子兵法》才是奴隶制瓦解背后的真正推手

坊间五千年:来自四邻八坊、涵盖上下五千年的奇谈史趣及文化话题今天的历史教科书上基本都这么写:「”春秋战国”是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推动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力量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表面看来,这说法确实给出了一个正确的「”答案”,然而在读者眼中,这话说了就等于没说、完全就是一句空洞笼统的套话。在这问题上,其实我一直有另外的看法,下面就以本文呈现出来,欢迎大家一起探讨指正!「”井田制”是我

800年周朝,被诸侯国把中央玩死,是分封制的责任么?

周王室为什么把封国封那么大?周王室作为分封的一个操盘手,而且周武王这个人又不傻,凭什么让自己吃亏?我们看当时分封的地图,现在来看,这些后来的诸侯国在到后来都是春秋战国的霸主,那么周王朝为什么把这个潜在的威胁给埋下去种子,王室给他们这么大的地盘做什么。待到周王朝战胜了商纣,取得了天下,为了维护统治,也为了开拓疆土,所以就把这些曾经有功,或者是自己家的嫡亲分配到中原大地的各个地方。

姬亶——周王朝的奠基人

公亶父,姬姓,名亶(dǎn),又称周太王,豳人。上古周部落的领袖,西伯君主,周文王祖父,周王朝的奠基人。据推算,古公亶父是轩辕黄帝第16世孙、周祖后稷的第12世孙,在周人发展史上是一个上承后稷、公刘之伟业,下启文王、武王之盛世的关键人物,是一位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改革家、...家,历史上的著名贤王。

极简中国史——战国史(五分钟让你了解战国!)

新一轮的竞技马上展开,不再顾及礼乐的诸侯王们更加肆无忌惮,小国很快就被吞灭,诞生新一轮的七个大哥战国七雄,他们分别是秦、齐、楚、燕、韩、魏、赵。魏国因为得位不正,国内旧贵族势力不大,任用了李悝后首先变法成功,战国初年吊打一切。不能坐以待毙,魏国公孙衍跳了出来,利用合纵之法联合其他六国共同抗秦。一顿操作下来破坏了反秦联盟,最关键的是离间了齐、楚两个大国的关系。中国的历史也推进到了帝国时代。

《史记》中周朝始祖后稷是五帝时的农官,但其原型是最早的农业神

我们知道,周朝的始祖是后稷。《史记·周本纪》说后稷是尧舜时期的人物,但这属于春秋战国时的附会。那么,后稷到底是什么时代的人呢?其实仔细看《周本纪》的话,会发现本身有疏漏,既然后稷是夏朝之前的人,而儿子不窋又夏朝末年的人,那么后稷不是经历了整个夏朝四百多年?这当然是说不过去的。

西周初年建国潮,姜子牙5个月唐叔虞1年,周公之子却用了3年

到后来西周又陆续增加了晋国,卫国,宋国等诸侯国。可以说西周初年,中原大地上掀起了一股建国的风潮。纣王驱赶大量奴隶进入战场,结果这些奴隶倒戈一击,于是周人取得了胜利。由于周公旦需要坐镇中央,所以建立鲁国的任务由周公之子伯禽来完成。等伯禽建国完成,回朝报政的时候,已经过了三年了。

战国七雄争霸,秦吞天下

从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历史跨入了战国时期。在这个阶段虽然还有十几个国家,但是最强大的就是齐、楚、秦、燕、赵、魏、韩这七家了,他们有着统一中原的实力,经过的不断的兼并最终秦国完成了这个使命。一度出现了独霸中原的时期,但好景不长战国中期的齐魏马陵之战,使魏国元气大伤失去了霸业。这之后出现了齐国和秦国两个大国对峙的时期,出现合纵连横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