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他提出三个过分要求 没想到玄奘大师都答应了 玄奘自印度东归时,遇上并收留了这位童子。>尉迟敬宗官至将军,自小便教给窥基兵书战法,他让儿子背兵书,正是要让儿子背诵他最熟悉的,以便向玄奘显示,自己的儿子的确名不虚传。>玄奘一听,大喜过望。于是,玄奘便答应了他的条件,领着他出家了。玄奘听了他的无理要求,却不动声色,一口应承,正表现了玄奘临机应变、机智灵活的大士用心。
《西游记》修行指南,我们都是取经人 人生是一场修行,而《西纪行》是一本修行指南。在《西纪行》中,唐僧率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持戒律、习禅定、悟般若”,实现了修行,达到西天求取真经。所以“戒定慧”三者是修行之人必需具备的,缺一弗成――戒重在修身,定重在禅定,慧重在断惑。
真实的唐三藏—玄奘大师 举行大会的戒日王非常高兴,赏赐给参加大会的众人许多财物。这位扬名异域的中国僧人,就是唐初的著名僧人,中国佛教四个译经师之一,被尊为“三藏法师”的玄奘。玄奘兄弟四人,他排行最末。玄奘十岁时,父亲病故。他的哥哥长捷法师深知玄奘的远大志向,对他的决定表示赞同。玄奘又一次名振京师。众人簇拥着衣衫褴褛、面色憔悴的玄奘走向大殿。此时的玄奘,衣衫被流出的汗水浸湿,上面沾满了灰尘。
玄奘大师读诵《心经》的感应 我们念诵这部经,是玄奘大师蒙一位神僧亲授的本子。于是玄奘大师非常感谢给经的和尚,等他取经回来,循原路去找;不但这个和尚没有了,就是当初那个庙也找不到了。于是就感觉当初所遇不是世间的凡人,这是《心经》到玄奘大师手里的经过。玄奘大师翻的是这部经,我们念的也就是这部经。玄奘大师得到神僧传授本经,一路消灾免难,证明《心经》威力无穷。
唐僧的执著 贞观三年,玄奘正式提出要到印度西行求法,唐太宗不允许,他被迫采取偷渡的方式。目标与手段兰溪:有些“大师”开口闭口让别人放下,唐僧为什么这么执著呢?对正念的执著追求,是成功的起点,哪能放下呢!而我所理解的不执著,是不被外物控制。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传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传梁会稽嘉祥寺沙门释慧皎撰鳩摩罗什鳩摩罗什。倜儻不群名重於国。及见摩炎心欲当之。遂更產一男名弗沙提婆。至六日夜气力绵乏疑不达旦。什年七岁亦俱出家。从师受经日诵千偈。遇名德法师槃头达多。三藏九部莫不该练。什至即崇以师礼。达多每称什神俊。集外道论师共相攻难。日给鹅腊一双粳米麪各三斗酥六升。时什母将什至月氏北山。正可才明携诣法师而已。沙勒国有三藏沙门名喜见。龟兹王果遣重使酬其亲好。
前正觉山苦行洞:玄奘大师亲见佛陀苦行像 玄奘大师曾在摩揭陀国巡礼了一连串佛陀苦修及成道的遗迹,包括苦行林、尼连禅河、前正觉山、菩提树和金刚座等。从迦耶山向东南渡过大河便是前正觉山。现在人们提起前正觉山的遗址,主要指半山腰的石洞和其旁的台地。洞后的中央位置有一尊苦行释迦太子像。据说大师朝礼此洞时,由于不见佛陀圣像,悲从中来,恸哭不止。大师就地跏趺,其后洞内金光闪闪,明亮耀眼,佛陀的苦行像显现目前,玄奘大师感慨顶礼。
揭秘玄奘大师圆寂前的“奇异征兆” 也许是冥冥之中的感应,玄奘大师预感到自己的归期将至。玄奘大师非常明确地告诉他:“非汝身事,此是吾灭谢之征。”实际上这已经是玄奘大师在做自我总结。玄奘大师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从容不迫地等待着圆寂时刻的到来。从记载上来看,这以后玄奘大师的病情似乎稳定了一段时间,或者也就是世俗所谓的“回光返照”。这是玄奘大师圆寂前的最后姿态,也就是玄奘大师肉身的最后姿态,我们看见卧佛就能想到这个姿势。
《西游记》外的真实唐僧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历尽万般辛苦终于到达西天修得正果,此故事始终为人津津乐道。不过石盘陀出关后,不堪沿途跋涉之苦,坚辞而去,并指出关外尚有几处防守的堡垒,要玄奘谨慎行事。《玄奘西游记》上说:“连我自己亦不敢向渊底注视,因下面有数不清的千年不化的僵冻尸首。”玄奘西行的非凡经历,引起唐太宗的重视。太宗在洛阳会见了玄奘,要求他写出在西域的游历见闻,修《西域传》,以方便后人考学。
佛教与中国帝王 佛教东传中国,与中国文化融和,产生了“佛教中国化,中国佛教化”的现象。佛教与帝王关系的密切,可见一斑。此一说法被视为中国佛教的起源。虽然如此,他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信奉佛教的皇帝。佛教能于中国生根发展,道安大师具有相当的贡献,其中受到苻坚大力的护持,其力量不可忽视。在佛教历史上,与印度的阿育王,一东一西,相互辉映。梁朝之后的陈高祖、文帝、宣帝等,也都是信奉佛教的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