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劝深信因果 (950126早餐) 法布施在《华严经别行疏钞》里面,讲到广修供养—财供养不如法供养。乃至于忍辱、精进、襌定、般若,都要真正去做到,那就是法布施。所以必须我们认真去做,把果报呈现在众人的面前,让他自己去观察、去反省,然后发心来学习,这才是真正法布施。
因果可转变(一) 当时在安阳的地方,有一位高僧能入定观察因果的事情!安阳的人觉得这样惨重的灾难,不知什么原因,其中必有缘故,就去拜问这位高僧,高僧就对大家说:‘因为安阳的人过去所造的...业,比别的地方多的缘故,所以这次所遭受的刀兵劫灾祸,亦比别的地方利害;可是这个...业的报应,还没有尽,刀兵的灾害还会继续而来,你们安阳的人赶快回心转意戒...,就可减轻将来的恶报。’但是安阳人都不相信这位高僧的话,依然还是大...特...。
净空法师:太上感应篇(第一三0集) 净空法师:太上感应篇1999/10/28新加坡净宗学会档名:19-12-130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感应篇》第五十四段,这一段只有两句:【以直为曲。佛说一切法,从空间上来讲,横遍十方,他要利益十方一切众生;从时间上来讲,竖穷三际,这才是真实利益,永恒的利益。善因决定感善果,恶因一定得恶报。法法皆是,只是莲花的因果同时明显,一切诸法因果同时不明显,其实没有两样。这一段解释讲得好,它说「曲直颠倒」原因大概不外乎三段。
看似与因果律互相矛盾的现象 看似与因果律互相矛盾的现象本书的宗旨,一如书名,欲以...生招祸、戒...得福的现世实例,证明‘因果报应确实存在’的真理。因此首先要在本篇,简单讨论这些矛盾现象的来龙去脉。以下先略述因果律的特性,然后根据这些特性,说明与因果律互相矛盾的现象产生的原因。第一章因果律的特性众所周知,为了维持社会秩序,制裁犯罪,一部厚厚的六法全书尚嫌不足。
因果:善中有恶,恶中有善 三世因果所传达的是真理,不是一般人所认为的是佛教劝善的语言,说教之词,不是那么回事。一般人的心是波动的,他即便行善,善里又有恶,所以是善恶交杂。因此因果关系绝大多数是错综复杂的。所有这些,善中有恶,恶中有善,苦中有乐,乐中有苦,这就是我们命运的状况。不仅因果丝毫不爽,而且种小果大。
断恶缘,种善缘,因果可转 断恶缘,种善缘,因果可转过去某个地方有一座寺庙,有一位法师在那里讲经,同时有一个曾经造了大罪业的人,听完了经就去请问法师说:‘我过去...生害命,已经造了大罪业,该怎么办呢?’法师就教他:‘你要真心流露,发心忏悔,现在还未结果,断缘就可以。’但是此人只知因与果,不明白缘的道理。所以同时下种,东边的不发芽而西边的却茂盛,这就是有缘则生,无缘则灭,因果可转变的道理。
回向的因果循环 回向的因果循环回向是佛学专有名词,这个很难解释。我们这个世界都有回向,回向就是果报。回向是物理作用,你到太空就知道了,太空里真空的时候,你在太空把这个玻璃杯丢出去,它一定回转到你这里来。所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也是回向,那是必然,这是回向的道理。一上坐就发愿,我要成就,我成就不是为我自己,我有任何一点功德,全都回向给一切众生,我自己不要,都给大家,修行是为大家修的。
今生怎样能成佛? 只是想着怎么能把自己的真心全部舍出去。佛想的事情,你却不想也不做,能成佛吗?那你今生能成什么道啊?今世的道场不在寺院,只有归依正道,按照道意的教化,从这里开始时刻把握自己的心念动意,才能如戒。这样你才能逐渐明白到底应该怎样做人。你不可能知道佛,因为你连自己都不知道!你不归道、不认道,能成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