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周公到底是何许人也 为什么后人会那么迷信他呢

>>(周公)>不论是军事还是治国,周公都无可挑剔,那么他都有哪些建树呢?但周公见大诸侯迟迟不来,认为时机尚不成熟,于是果断地建议周武王班师回朝。于是周公认为时机成熟,和周武王一同调兵遣将,攻打商纣都城朝歌,逼迫纣王自焚而死。但周公却认为,该用德政收服人心。同时在乐队的人数上,也有要求。因此,才让后人那么迷信他。

四岁就懂得让梨的孔融,长大后成了个什么样的人?

孔融能被人熟知,无不是因为他的美好的品格。长大后的他更是学富五车,和曹操一样享有同样的美誉,是建安才子中的一员。由此可见在融的心中,父亲是多么重要的人。虽然孔褒认了罪,最后融还是因此而获得了无数美赞。自此孔融就踏上了仕途。曹操收留融,也只是为彰显自己的仁德而已。于是曹操就放过了杨,这就让融更加傲娇了。融此话一出,实在是打破了曹操的道德底线。于是曹操就叛融是不孝不忠之人,将他...了。

孔尚任写了什么书,康熙看后竟然将他免职了?

大清官员孔尚任不热心仕途,写了一部书,康熙看后将他免职了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而孔尚任正是他需要的代言人。可碍于孔尚任的家族身份,还真是奈何他不得,要是真咔嚓了这他自己亲手树起的楷模,让天下士子情何以堪。

王羲之“以书掩其人”,王阳明却正好相反!王阳明是怎么做到的?

>所谓“字如其人”,王阳明与曾国藩在书法艺术上也有很高的造诣。明代大家徐渭曾称书圣王羲之“以书掩其人”,王阳明则是“以人掩其书”。王阳明追求“怡神养性以游于造物”的“真乐”或“真悟”状态,他的书法体现的正是这种超然怡悦,高度自由的精神境界。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

万世师表孔子

孔子尽了一生的努力,强调美德与道德价值,以恢复社会的安宁与和谐。孔子两岁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由于家庭还享有贵族地位,孔子和他的母亲生活还过得去。孔子一生注重于教育,同他传播自己的思想有着极大的关系。从此,儒学变成了儒教,孔子也成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在中国各地,均盖有文庙,供奉孔子。孔子的学说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某些共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

平民思想家墨子

春秋时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是孔丘,战国时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是墨翟。墨子和孔子同国籍。墨子的降生约略和孔子的逝世衔接。孔子是传统制度的拥护者,而墨子则是一种新社会秩序的追求者。孔子不讲军旅之事,而墨子则是以墨守著名的战士。孔子是深有造诣的音乐家,而墨子则以音乐为应当禁绝的奢侈。孔子不谈天道,而墨子则把自己的理想托为“天志”;孔子要远鬼神,而墨子则相信鬼神统治着人世。

总汇百家的哲人荀子

荀子,名况,字卿。晚年,他积极从事教学和著述,总结百家争鸣的理论成果,创立了先秦时期完备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其思想反映在《荀子》一书中,比较全面地总结了先秦百家争鸣中提出的一些重要哲学问题。孟子的性格是豪放、粗阔的;荀子却是谨饬、细密的。荀子则正好相反。以人类的福利为礼制的根据,这是荀子本自墨家的地方。

古代神童故事 五十七、郑玄不入世俗

郑玄之所以一生不乐为官,是因为他看到朝...败,官吏不讲真才实学,多为追名逐利,自己不愿意卷入到庸俗的风气中去。>郑玄十二岁那年的一天,他随母亲去给外公祝寿。但是,由于他们都知道,郑玄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小才子,所以,谁也不敢瞧不起他。席间,一些人酒入肚肠,便忘乎所以,有的联诗,有的作文,无不夸夸其谈,炫耀自己;只有郑玄,既不饮酒,也不作文赋诗,只是默不作声,低头吃菜。

理学宗师朱熹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别称紫陽,世称朱子。在教学的过程中,朱熹专心儒学,成为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因为朱熹的学说主要是从二程继承过来的,所以,在后世人们往往将程朱并称,他们奉行的一套哲学则被称为“程朱理学”。>为了提倡理学,同时为统治阶级培养合格的统治人才,朱熹花了自己一生的大部分精力来进行教育活动。朱熹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明人伦,整顿封建伦理道德。朱熹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不少的影响。

古代神童故事 五十六、孔融四岁让梨

>孔融四岁那年的一天,仆人从集上给他家买来了一筐鸭梨,个大肉多,绿中透黄。孔融看了,口水欲滴,高兴得拍着小手说:“哥哥,这回可好了,我们有鸭梨吃了。”>哥哥们见孔融馋成这个样子,便笑着说:“你既然想吃,就吃吧!”推来推去,最后大哥说话了:“都别推了,在我们几个兄弟中,孔融最小,就让他先拿吧!”孔融的其他几位哥哥一致表示同意。>其父见孔融年只四岁,就这样谦让有礼,十分高兴地说:“好懂事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