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印祖故事:不务虚名安本分,反对为己写传记(56)

又请上海居士林、净业社,分别在《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和《净业月刊》上发表声明,免致不知者以为马居士是按照大师的意思而作的传记。善导和尚为浚其源。能因该夫果海,自果彻于因源。唯我普陀山圣量上人世称印光法师者,为能中兴其盛。间因事至南五台,聆一僧开示,默有悟。以是不能普被三根,畅佛本怀。是以华严海众,尽导十大愿王。法华一称,悉证诸法实相。

孔孟之道

而两大宗师的思想、学说联系紧密,相辅相成,因而常被合称为“孔孟之道”。而孔子殁后百余年,给儒家大厦添砖加瓦的孟子诞生了。孟子认为,人民是国家政治的根本,即所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统治者应该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要保障人民权利,使人民生活安定。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几千年来对我国思想、文化各方面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齐景公想留孔子晏子为何反对?晏子和孔子有过节吗?

>孔子曾到齐国当高昭子的家臣,和齐景公也有过会面。但晏子却劝齐景公不要给孔子封地,他还称孔子的那套理论在实际场景中根本无法运用。齐景公算是默许了晏子的建议,此后不再和孔子提出封礼之事。当时的齐国国君齐景公非常欣赏孔子,准备将尼溪之地封给孔子,让孔子成为齐国的大夫。有传统说法认为,孔子是因为时任齐相晏婴的反对没有留在齐国当官的。

董仲舒为何能赢得生前身后名!他改造的儒家思想生而逢时!

调整的结果就是神学院院长董仲舒的横空出世。他又是幸运的,很多超越了时代的人一生默默无闻,死后衰荣无限,而他却赢得生前身后名。而在董院长,则是君贵民轻,站在君主的立场上为君主谋,这是法家不是儒家。>>历史之所以青睐董仲舒,是因为经他改造的儒家思想最适合郡县制时代中国的统治需要。

“汉代孔子”将儒家学说发扬光大!他提出“天人三策”是什么?

董仲舒也获得了“汉代孔子”的地位。>董仲舒一生研究孔子学说,把传承发扬儒家精神为己任。为了钻研孔子学说,他“三年不窥园”,“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当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他提出“天人三策”,被汉武帝惊为天人,从而开创了儒家学说向“儒教”演变的局面。>>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其核心就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早在战国时期,阴阳家已经提出了“天人相通”之说。

子夏:“七十二贤”之一,国君宰相都是他徒弟

可以看出来,子夏身为孔子的徒弟,作为一名准圣人,他也收了300多徒弟。比较有意思的是,魏国开国国君魏文侯与相国李悝以及战神吴起都是子夏的徒弟。子夏的徒弟魏文侯是开明君主,而子夏的另一位徒弟李悝是位善于治国的宰相。

伯夷和叔齐的故事是什么样的?伯夷和叔齐是什么样的人?

本来,伯夷与叔齐都是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是长子,叔齐是三子。按照传统的制度,应该由长子继承王位,但是,伯夷尊崇父亲的遗志拒绝继位,想推自己的弟弟叔齐上位。>第二件事,就是伯夷与叔齐参政的事。商纣王执政时期,组织了一个使团出使周朝,其中,以纣王的兄长微子为首,成员有胶鬲,伯夷,叔齐等。

明朝时期的思想家李贽对历史有什么贡献?李贽的思想是什么?

>古代有非常多的著名的思想家,他们为后世留下了非常多的值得我们研究和继承的思想,而明朝时期的思想家李贽,就是一位不得不提的人物。>李贽的一生充满着对传统和历史的重新考虑,这也是明朝后期社会思想变革的一个聚焦般的体现。而李贽大胆提出“天之立君,本以为民”的主张,表现出对专制皇权的不满,成为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民本思想的先导。

尧舜为何能成为圣人典范?尧舜有什么贡献和成就?

>在我们很多人的心目当中,尧舜禹是我国上古时期圣人的代表,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史记》中的第一章《五帝本纪》对尧舜禹等大帝的记载比较细致,今天我们就通过《史记》来看一看,尧舜他们到底做了什么而获得了如此大的殊荣呢?尧帝能发扬高贵的品德,让整个家族亲密和睦。自己的整个家族和睦了之后,并治理百姓诸侯。>为什么是二十八呢?因为以天球上的恒星为参照,恒星月周期为27.322天,取整数为28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