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第一个称赞如来的中国人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第一个称赞释迦牟尼佛的人,就是被历代称为东方圣人的孔子。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自汉以来,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累加封赐,称为“大成至圣”,长期被中国人奉为神祇供奉。难怪佛教一传入中国,就深入人心,这恐怕与孔子极赞有关吧!

三世因果,有时候我们看不出来

「约佛法论,从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这个是从佛法的角度,来看十法界的因果法则,就是一个恒转如暴流。所以这个世间上的因果,有时候的确我们肉眼是看不出来,因为这个因果的事情,三世因果,有时候我们看不出来。所以儒家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是的。

不要为了争一口气,而后悔莫及

一天,颜回去街上办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听孔子评他错了,就老老实实摘下帽子,交给了买布的。他认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孔子明白颜回的心事,也不挑破,点头准了他的假。孔子要他办完事即返回,并嘱咐他两句话:「千年古树莫存身,...人不明勿动手。」颜回应声「记住了」,便动身往家走。颜回钻进路边一棵大树的空树干里,想避避雨。颜回赶到家,已是深夜。

二十四孝的故事:曾参养志

曾参①养志②诗曰:曾子养志,请与有余,母啮其指,负薪归庐。曾子非常孝敬他的父母,尤其是他顺承亲意、养父母之志的孝行,成为后世普遍赞美和效仿的典范。由此可见,曾子极其重视孝道。在《孝经》当中,孔子与曾子以一问一答的形式,把孝道表露开解无遗。由此可见,曾子的为人和孝心孝行非同一般常人。

一件事教你一生不再生气

一个故事,让你一生不再生气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在门外扫地,来了一个客人问他:“你是谁啊?”碰到都跟我说,以前看到那些不讲理的人会生气,现在不会了,心想那是“三季人”,就不往心里去了。三季人坚持自己的“真理”,是因为他们没有见到证明他们错误的事实,因而,你生气就是对不起自己。对任何人、任何事,当你要发脾气时,当你情绪很不稳定时,你就想那是“三季人”,是“三季人”做的事,马上就会心平气和了。

老子与孔子留下的千古智慧揭秘

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国国君。鲁君批准他前行,并给了他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见孔子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

不比较,不计较,自然无烦恼

如果能够安于自己现在的生活,不与别人相互比较,那么自然也会减少许多烦恼。星云大师曾为人题字“不比较,不计较”,因为大师认为,人生各种烦恼的主要来源就是比较和计较。所以,我们只要秉持着“不比较,不计较”的人生态度,才能在为人处世中体谅他人,宽容自己。

当佛陀遇到孔子:比较二人之教育观

为更清楚地表述孔子与佛陀二人的教育...,下面略作展开加以说明。具体而论,佛陀教化弟子不外言传、身教两个方面。由此可见佛陀在教化弟子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当然,孔子回答说,不仅因其官位要如此待他,对盲人也更应如此。此外,有一次佛陀受阿耆达国王之请,赴该国结夏安居。由于中途变故,佛陀与五百弟子没有受到供养,加上该国遇上灾荒,谷米昂贵,乞食难得,弟子们饿得东倒西歪。

轻松学佛法:认识佛陀教育

一般社会大众对佛教产生误会,这是很普遍的现象,我年轻的时候也认为佛教是迷信、消极、不切实际的。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因为佛教的教学进入到高等知识分子阶层,大家就不会说佛教是迷信。将佛教教育提升,让大家知道佛教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而不是迷信,这个工作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在台湾省成立的道场叫做“佛陀教育基金会”,在香港成立的机构是“佛陀教育协会”。

人忙心不忙 1990.6.16~1990.6.30

星云日记人忙心不忙1990.6.16~1990.6.30六月十六日星期六“国际孔孟思想与中国文化前途研讨会”今在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揭幕,主办单位邀请我参加开幕典礼。这次参与的学者专家来自香港、台湾省、新加坡、大陆,有一百多人出席。因限于西来寺场地关系,今天来表演的乐仪队仅三十人。主办单位上午来电表示,主动签名要来的有八十多位。下午四时起,准六时齐集于东禅楼,千家驹夫妇也随缘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