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佛陀教育观之比较 孔子与佛陀教育观之比较众所周知,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与孔子不同,释迦牟尼是古代印度的一位杰出的宗教领袖,其生活年代和孔子差不多同时,他们被后世并称为东方的两位圣人。因此,有人以为“与其称释迦牟尼佛为宗教家,不如称他为教育家,来得更为恰当”。在此形势之下,作为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的孔子。
佛陀的教学 ... 佛陀的教学...竺摩佛陀一生的教育原则,可有两种一是契理,二是契机。如佛陀最初和弟子们说的真理,是在苦集灭道的四谛。在契机方面说,佛陀每次说法,都是应众生的机感,而作不同的说法。如中国的孔子,他教学生,亦有运用这种...。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态度。佛陀的对机说法也是如此,同是一种真理,而随对方的根性所好,可做各种不同的说法。
什么是禅宗(下) 所以达摩在禅宗史上,可说是沟通中印思想的一座桥梁。他们一再的提醒学生,冥想和思索,都会失去了禅的精神。以笔者的看法,禅宗的形成最早是受到大乘佛学的推动,否则单靠老庄等道家思想的复兴,实不足以构成禅宗那种生龙活虎般的精神。如果这种说法不错,那么庄子的根本精神是禅的核心。落千丈有一次,有人问女偊,为什么他年纪那么大了,但容貌还是嫩得像小孩一样,女偊告诉他这是得了道的功效。
佛陀自省的启示 半月诵戒的制度是佛陀制定的。佛陀不只要求僧众要经常自省戒行是否清净,而且他自己率先垂范,严格自律,并让大众来监督其戒行是否清净。关于佛陀的自省,在《佛说受新岁经》中有记载。舍利弗随后也向世尊自省,请求检验自己是否有过错于如来及比丘僧。佛陀真可以称为持戒自省的典范,为当时及后世僧团起到了标杆带头作用!佛陀的自省精神影响了佛门历代祖师大德。
佛教的因果观念 行为的果报,不是任何第三者管理登记、审判、和执行。其起因是由于分别心不同之故。与佛家的熏习理论,完全相合。佛家对于断习,采用的...甚多,归纳起来,不外治心和观心两种。佛家最基本的戒条,便是五戒。此外如佛家的三十七道品,大部份属于治心法门。心本是佛,因被妄念蒙蔽,不能见性。儒家的格物致知,也是观心法门;
佛陀PK孔子:救人又何尝不是救世? 与孔子不同,释迦牟尼是古代印度的一位杰出的宗教领袖,其生活年代和孔子差不多同时,他们被后世并称为东方的两位圣人。从上述可知,孔子的教育是基于救世的初衷,办学培植人才,乃是手段和途径,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但若细加体察即可发现,孔子的救世主张是纯粹为了人世间的喜怒哀乐的,而佛陀的救人教义则不仅关注世俗的忧悲苦恼,且具有超脱现实人生的深刻内涵。
第二日 说因果报应及家庭教育 昨日讲净土法门·今天讲护国息灾法会之意义。现时国家危难·已至千钧一发之际。余以为今日欲言治国·需标本兼治。故为父母者·于其子女幼小时·当即教以因果报应之理·敦伦尽分之道。若幼时任性骄纵·听其自由·绝不以孝弟忠信·因果报应为训。名为抬高女人人格·实则不但推倒女人的人格·并家庭基础而亦破坏·曷胜长叹。故知治国平天下之要道·在于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母实任其多半。因母子天性相关·果能至诚·必得感应。
道教的起源 道教以道为至高信仰,认为无形无象、玄之又玄、江西鹰潭龙虎山道教发源地只可意会无法言说。道在人和万物中的显现就是德。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被认为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寻求有关实践练成神仙的...。其实基于现实世界,道教也有着各种积极的意义:道法自然,珍爱生命、珍爱自然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实现修身养性,延年益寿,得道成仙。
道教的渊源历史 道教历史道教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因此道教历史与中国历史紧密相连。道教渊源道教思想渊源杂而多端,它有三大基本源头:鬼神崇拜、方仙信仰和黄老道家。道教的产生还有四大重要源头:儒家思想、墨家思想、易学理论和阴阳学说。东汉时期三大道教经典的出现,是道教信仰和道教理论形成的标志。东汉中后期两大道教派别的建立,是道教活动和道教实体出现的标志。老庄玄学盛行,促进了道教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