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蔡礼旭老师:小故事大智慧

《小故事大智慧》,由蔡老师的讲演中所引用的佛教、德育、因果、寓言故事,教化实例,生活集锦等内容汇整而成。

好儒尊礼 潜移默化

韩声振,四川梓潼县人。声振自幼即优游于儒家思想中,个性恬淡、朴实,不喜在官场谋略。及长,娶樊氏为妻。声振勤读诗书,从不间断;对待朋友,不论亲疏都谦和诚挚;居家则教导弟弟守礼孝顺。声振虽好儒学,但逢寺宇佛像,即稽首礼拜。谨属孙曾宜谨记,书香世代姓名传。韩声振一生谨守儒家礼仪,自我约检,又能推己及人,影响乡邻。在他的潜移默化之下,发挥儒家思想;他虽非显赫的达官,却能千古留芳。

三季人的故事

后来渐渐地知道,其实很多事情发生在一个特定的情形下,是无法在当时说得清楚的;如果一定要想说清楚本身就是一个妄想,这一点末学在《三季人》的故事中,得到过一些小小的启发。而愚人之愚,多为心中无量,为名利所累,如“三季人”本是自己有无知之处,却偏偏喜与人论高下,颠倒事实,正所谓“任己见昧理真”。

认识佛陀教育

将佛教教育提升,让大家知道佛教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而不是迷信,这个工作非常重要。古人常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因此,我们用“佛陀教育”让大家晓得佛教是教育,而非宗教。所以,我们在台湾省成立的道场叫做“佛陀教育基金会”,在香港成立的机构是“佛陀教育协会”。

因果报应实证

序因果报应者,出生世间一切圣人之所共宣者也。佛家《涅般木经》云:“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是知因果报应一法,确为世出世圣人所共昌弘。然则,圣人何以欲宣因果报应一事耶?因果报应诸事理中,...业之报最重。居士转此不忍之心,乃搜集书刊,选录因果报应诸事例,汇为一册,笺曰《因果报应实证》。复详述因果理事之隐显,时空之关系,善恶之果报,回心向善之感应;末后导归净土,以圆世出世之因果。

积德故事——出自了凡四训

台州有一位姓应的,官至尚书,壮年的时候在山中潜心读书。这山间夜晚常有鬼聚集呼啸,他心无亏,因此也无所惧。一晚,听见有一个鬼讲:“我可以有替身了!住在某地的某女,她丈夫出外,久久不归,消息全无,公婆怀疑儿子已不在人间,逼此女改嫁,此女不肯,明晚要在此上吊...。”应公听了,第二天即下山打听,确有此女,乃将他的田卖掉,得银四两,假写了一封她丈夫的信,将银子送去她家。后来儿子果然回来,夫妻乃得相保安好如初。

汤用彤全集(1—6)[汤用彤]

国内外学者翘首以盼先生全集的出版,如大旱之望云霓。一介兄让我给全集写个序。章太炎是不可超越的,王国维是不可超越的,陈寅恪是不可超越的,汤用彤同样是不可超越的。1999年7月24日序二季羡林欣值《汤用彤全集》出版之际,特向读者推荐这部书。这部《全集》包括作者早年到老年的论着,写作时限跨度较大。如果这类文字资料搜集全,这部《全集》的字数会不止这些。《全集》中的《隋唐佛教史稿》是汤先生在北大的讲义。

佛教果报观与传统报应观的融合

正是因为佛教果报观与中国传统报应思想萌生于异质文化土壤而使其有显着不同之处,所以佛教果报观随同佛教传到中土后,必然与有深厚民族心理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严重冲突。慧远与他所说的俗人之间的论争,实质上是佛教果报论的出世性、精神性与中国传统生命意识的冲突。

《孔子故事系列》引言

孔子一生历经坎坷。期间,孔子还参与了外交、军事等活动,充分显示了他卓越的政治才干。在六十九岁的时候,孔子结束了十四年的周游生活,返回鲁国故土。孔子回到鲁国后,被尊为「国老」。其后经门人继志述事,光大发扬,世称儒家。今年9月28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至圣先师」孔子诞辰2558周年纪念日。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为了表示对至圣先师孔老夫子的无上敬意,谨在此献上《孔子故事系列》,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