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

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比较

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比较中国山水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审美情趣以及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所以,我们就以东方艺术的一个代表——中国山水画,与西方文化的一个支流同样也是影响巨大的——风景画进行比较,看看中西方艺术之间的差异以及各自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独立的山水画正式出现在魏晋南北朝之间。这些作品中的风景和早期的中国山水画同样的命运,只是作为人物的搭配。

“都市水墨”人物画的现实关怀

“都市水墨”人物画的现实关怀随着文革美术意识形态与艺术审美高度统一的终结,以‘85新潮为标志的美学运动开启了人们关于中国美术面向现代性的思考。基于这场席卷评论界、实践界的讨论,20世纪末,中国画画坛上各种流派层出不穷,“新写实主义”、“新文人画”、“实验水墨”等,都以鲜明、激进的姿态在各自的领域进行着现代化的探索。就传统绘画而言,文人水墨画构建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系,使中国画独立于西方审美价值,但随

中国画的六法

中国画的六法要欣赏中国画,掌握了解中国古代品评绘画的基本原则——“六法”是很有必要的。用笔,就是中国画特有的笔墨技法。中国画也是历来重视构图的,它要讲究宾主、呼应、虚实、繁简、疏密、藏露、参差等种种关系。

当山水画变成了风景画

当山水画变成了风景画当山水画变成了风景画,中国画真的没有存在的必要。山水画之所以不同于风景画,前辈的论述无数;中国画之所以不同于外国画,其论述就更多。等到话说回来的时候,山水画也就自然地成了风景画。山水画在当代的发展中变成风景画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一种趋向,这已经成为中国山水画发展中的一个严重问题。

唐代山水画风略论

唐代山水画风略论唐代早期山水画中的神仙思想仍然存在,但随着社会的富庶、贵族生活的奢华,人们对物质生活的兴趣远远超过了魏晋时期的求仙访道、卧游山水,因而这一时期与之相联系的反映琼楼玉宇辉煌壮丽的工细山水画随之而兴,并呈后来居上之势。具体而言,在表现形式上,唐代山水画主要有三类体格:其一是李思训为代表的工细巧整、青绿重彩一格。而各种风格山水画的建立,标志着唐代山水画的发展已翻开了新篇章。

油画傲视国画之我见

油画傲视国画之我见2007年12月12日《市场报》刊有署名好运的一篇文章《国画为何卖不过油画》,读来颇多感触。从该文列举的自2005年到现在我国已故和健在的油画家作品在国内外拍卖市场的成交数据来看,中国油画一路走高的强劲态势使得传统中国画的市场远景显得非常尴尬。

磁州窑装饰艺术

磁州窑装饰艺术磁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地区颇有影响的民间窑业之一。磁州窑的装饰艺术,表现在实用美观程式化的器物造型与变化巧妙、朴实无华的装饰技艺的完美结合,形成了鲜明的地方风格。装饰艺术磁州窑的成功不仅表现在器物造型设计艺术上趋向成熟完美,更突出地表现在装饰技艺的多样化,装饰题材的广泛,画面构图与色调对比灵活变幻的艺术处理。

山水画南北宗论的时代性之认识

山水画南北宗论的时代性之认识山水画里的南北分宗论是明清时期绘画理论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它深刻地影响了画家的创作活动,及其对绘画本身的理解和对中国山水画史的把握,甚至波及了书法、诗词等相关艺术门类的理论建构。在晚明乃至整个清代,南北宗论打着董其昌的标签,逐渐成为一种后人认识山水画发展的权威理论,进而演变为描述画史的常识以及评判作品的套语。此后,南北宗论基本上被当作一种对山水画史的错误描述而遭到否定。

也谈“国画”与“国学”

也谈“国画”与“国学”关于“国学”,...新文化运动以来,一直持批判态度。曹先生将鲁迅思想也进一步发挥,一句话,“国学”也不存在的。其二,鲁迅先生对中国画一直是持嘲讽的态度,特别是对“文人画”,在那个时代,这也几近于一个潮流。关于“国画”与“中国画”的论争已久,似乎也没什么大意思。显然,当年中西文化大交汇冲撞时,以“国画”名者,确实是标榜“国粹”之意。

论中国绘画批评中的文化品格

论中国绘画批评中的文化品格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是一个极其重视文史的国家。一中国绘画的品评风气,早在魏晋已开其端,至南北朝时已日趋兴盛。二者妙相谐美,使中国绘画有着独具的空间感和空间意识。从而这种空间意识也成为中国画家心中对之无限的追求。中国画不过是中国文化的外在的表征。宋画全面的繁荣,与人们普遍重视提高文化修养不无关系。由此中国绘画的笔墨也同人的特点联系起来。内修则导致中国画家对艺术的贞操和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