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油画傲视国画之我见2007年12月12日《市场报》刊有署名好运的一篇文章《国画为何卖不过油画》,读来颇多感触。从该文列举的自2005年到现在我国已故和健在的油画家作品在国内外拍卖市场的成交数据来看,中国油画一路走高的强劲态势使得传统中国画的市场远景显得非常尴尬。
油画傲视国画之我见
2007年12月12日《市场报》刊有署名好运的一篇文章《国画为何卖不过油画》,读来颇多感触。
从该文列举的自2005年到现在我国已故和健在的油画家作品在国内外拍卖市场的成交数据来看,中国油画一路走高的强劲态势使得传统中国画(除了偶尔露峥嵘的古代名家画作)的市场远景显得非常尴尬。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一种格局,我以为,问题可能不仅仅是因为“油画创作的难度。油画的含金量相当高,它突出地反映在两个方面,首先是画家为创作一幅油画作投入的精力和时间相当多,一幅油画往往需要反复琢磨,多次堆叠和多次染色,以便使画面具备画家梦寐以求的艺术效果;其次是油画的创新,也就是一个成功的油画家的作品必须要有民族性、时代性、思想性和自己的个性。从某种角度而言,油画创作要比国画创作来得复杂……”以及“油画赝品比国画少。在中国画买卖中,赝品一直困扰着市场,上世纪90年代以来,哪位名家作品销路好,他的赝品肯定多,有的拍卖会甚至赝品多于真迹,让人防不胜防。而有关真赝的官司也是接二连三,令人头痛不已。相反,油画的赝品却少得多,这对藏家而言买卖油画要比国画来得放心。”
我们从以往中国油画的拍卖作品来看,基本上是著名油画家的精品力作,而且都是揭示了各个历史时期精神风貌的名作。仅就创作意识和表现力而言,显然不是当下仅靠充其量不过10元左右的一瓶墨汁一挥而就的传统国画可以比拟的。
除了极少数反映历史和现实的国画人物画作品外,目前充斥市场的国画作品主要是山水画和花鸟画。作为围绕着“恒星(石涛)”运转的“石涛系行星”如黄宾虹、傅抱石、李可染、陆俨少等,虽灿烂夺目却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至明清的文人画(包括正统派和野逸派)则萎靡成了‘池沼的一角’、‘萎靡地拖延了五六百年’,尽管有石涛、八大等成就辉映千古,但从整体上看,却是‘如花流水谢,春事都修’。”(徐建融《现代名家翰墨鉴藏丛书·谢稚柳》西泠印社 2005 版)的局面。
进入21世纪,在所谓“回归传统”的口号作用下,国画究其实质,大多是重复或曰浅薄地拼凑或再现半个世纪前他人的笔墨符号,这一漠视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而是将自己的个性依附于过去了的“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个性”之下,无异于一种“自决”行为。因为时空的关系,今人与前人的主观意识和客观条件不可能完全一样,因此,国画家没有必要去“履行”特型演员的职责,去模仿、再现历史人物。由此可见,眼下很大一批“大家”、“大师”笔下所谓“回归传统”的“精品力作”,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出新之处,除了浅薄地再现(说刻薄一点是复制或曰复印)古人的风貌,就是照搬那些古人熟悉而我们却深感陌生的茅舍、板桥、寺庙、村落、渔夫。如此抄袭、拼凑类的画作,谈得上是在进行艺术创作吗?
而写意类文人花鸟画,自扬州八怪始,便开始了逐渐散失了唐宋元绘画艺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理念,走上了以形而下为最高追求目标的概念化、程式化的“笔墨游戏”之路,及至吴昌硕以书法金石之气掺入,在丰富了大写意花鸟画笔墨表现形式的同时,也削弱了生活的提炼以及思想、意境的表述。可以毫不讳言地说,吴昌硕、齐白石是传统文人大写意花鸟画概念化、程式化的一种极致的现象,“最后一缕‘香火'”不能说不是“灰飞烟灭”了。否则何以出现前些年某君大言不惭地标榜他对花鸟画“采取”的“革命行动”——“所以我把(传统花鸟画中)石头全部搬下,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的笑闹?这一点恐怕正是目前国画买卖弱于油画的根本原因。
面对这一现象,我们不能以“毕竟油画是舶来品,而传统中国书画有着悠久历史和广泛的收藏投资基础”来开释眼下国画抄袭式的创作状态。
油画,在中国经过了百余年的融合,已经完成了民族化的改良过程。如果现在我们还是以“舶来品”来看待中国的油画,就显得有点草木皆兵了。
在人类进入了21世纪的今天,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美美与共”。我们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吗?难道此话仅仅独指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画是世界的,而他国民族的油画就不是世界的吗?这个概念要弄明白,否则,就是妄自独尊。
我们从近些年中国油画在艺术品市场坚挺的走势来看,油画是一种世界性的艺术品和收藏品应该是不争的事实。对此,我们不能以狭隘的心态认为这是我国的艺术品收藏、投资者的崇洋 ... 。
中国的国画艺术真正意义上的走向世界,首先要解决的还是如何在本土重塑它的辉煌,而最终以它特有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为各国民族所欣赏、所接受,这无疑将是任重而道远的。
来源:《中国文物报》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