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诘】的意思是什么?【摩诘】是什么意思? 【摩诘】的意思是什么?【摩诘】是什么意思? 【摩诘】的意思是:★「摩诘」在《汉语大词典》第8808页 第6卷 825摩诘mó jié(摩诘,摩诘) 1. 维摩诘(梵语vimalakīrti)的省称。意译为「净名」或「无垢称」。...
69 罗汉、菩萨、佛陀是什么 是的,许多人对于罗汉、菩萨、佛陀的意义,不能明确的了解,甚至信佛多年的佛教徒们,也有捉摸不清之感。大乘的菩萨道,只有菩萨所行,不共小乘,所以称为一乘。小乘涅盘,是由断了我执──烦恼障而得,所以小乘的罗汉,若从解脱道的境界上说,相当于大乘的第七地或第八地菩萨。这种歪曲观念如不纠正,实在是对罗汉的大侮辱。所以,中国人说的罗汉型,实在说成化身的菩萨比较妥当。
佛陀和观音菩萨关于大乘精进行的教言 佛陀和观音菩萨关于大乘精进行的教言[作者:益西彭措堪布讲授佛在《六波罗蜜多经》中对慈氏菩萨说,在听到众生无边际、佛果功德无边际时,不仅不应怯弱,反而要发起猛利誓愿,永无疲厌地取证。所以佛劝导菩萨应备加精进来成就波罗蜜多。以上讲述了诸佛菩萨的教言,目的是要提醒大家:大乘的根本在于菩提心誓言,此誓言落实和圆满的关键在于精进行,精进行又要有大无畏的精神和不以少为足的志气。
嗔对利济众生之菩萨的可怖果报 广大布施利济众生之菩萨,如果有人对他生起嗔心,佛说这种人一定会堕在地狱中,他所生恶心有多少个刹那,在地狱中就要受多少个劫恶报。如果有人在这种对境前,生起邪恶念头,轻毁损恼,将会招感极为严重的恶果。作为一个修行人,无论何时、何地,应当把所有众生作为佛菩萨观待,自己当处于卑下处,不观察他人过失,而应细察自心,尽量以清净心观待一切,这样可避免造恶业。
阿罗汉的世界 阿罗汉的世界罗汉是指证得阿罗汉果的圣者,以证果而得名。小乘主张求得自己的解脱,最终修成阿罗汉果。唐朝,佛教禅宗独盛于南北,提倡主观内省,强调心外无物,注重宗教实践的罗汉恰好契合了当时佛教风尚,得到了佛教信徒的高度重视。两宋时,由于写实风格的盛行,罗汉作为写生风格的主要表现形式成为当时佛教艺术的主要题材。罗汉的艺术造型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佛教艺术里的阿罗汉一般为出家比丘形象,光头无肉髻。
龙树菩萨略传 龙树菩萨略传龙树菩萨梵名Nagarjuna,佛灭后约后七百年,生于南印度婆罗门种族之家;因其母树下生之,而龙成其道故,名曰龙树;寿二百余岁。龙树菩萨广学空有二门,最后安住于净土他力之教;亦即《大智度论》中多处赞扬弥陀净土,而后在《十住论》之《易行品》中告白自已归于弥陀本愿之救度。是诸菩萨,欲度众生,修余三昧,无如此念佛三昧福德,能速灭诸罪。
天亲菩萨略传 天亲菩萨略传天亲菩萨梵名婆薮盘豆,新译世亲,佛灭後九百年顷,後於龙树菩萨约二年,西元五世纪初,生於北印度健陀罗国之富娄沙富罗城,婆罗门种族之家。天亲菩萨亦於说一切有部出家,博学多闻,遍通坟籍;神才俊朗,无可为俦;戒行清高,难以相匹。华严、涅盘、法华、般若、维摩、胜鬘等,诸大乘经论悉是天亲菩萨所造。依此等多种著作,可窥知天亲菩萨智慧深广。
因果与因缘 五、大乘菩萨道的正信行 因果与因缘五、大乘菩萨道的正信行从因果与因缘的涵义,说明了佛法并不深奥难懂,只要掌握住因果与因缘的原则,佛法的纲领,已被你抓住了。明因果,可以不堕三涂恶道,知因缘,可以撤除我执我见的藩篱。知因畏果者修人天善法,通彻因缘者修出离法。唯有因果与因缘两重观念的相加并驰,方是大乘菩萨道的正信及正行。
求那跋陀罗 (大乘摩河衍) 为了追随正法,求那跋陀罗弃家潜逃,到远方求师访友。跋陀罗为人谦和谨慎,对老师极尽礼节。他不耐烦地伸手制止跋陀罗。会见结束了,跋陀罗仍被奉为高僧。孝武帝在东府举行宴会,王公大臣齐集,下令召见跋陀罗。当时跋陀罗未及净发,须眉皆白。跋陀罗迈步登阶,孝武帝上前相迎:“摩诃衍不负远来之意,但惟有一在。”跋陀罗在秣陵境内凤凰楼西侧造寺。跋陀罗在雨中静立,如黑色的石头。
罗汉、菩萨、佛陀是什么? 的确,许多人对于罗汉、菩萨、佛陀的意义,不能明确的了解,甚至信佛多年的佛教徒们,也有捉摸不清之感。大乘的菩萨道,只有菩萨所行,不共小乘,所以称为一乘。这种歪曲观念如不纠正,实在是对罗汉的大侮辱。所以,中国人说的罗汉型,实在说成化身的菩萨比较妥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