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中人”故事的演化─从幻术说起 “壶中人”故事的演化─从幻术说起台湾省大学外文系教授张静二佛学与文学─佛教文学与艺术学研讨会论文集佛学会议论文汇编2页329-376?下文将先略述幻术源流,再依「壶中人」故事的两个主轴分成两部分来探讨其演化。页330「壶中人」故事的演化─从幻术说起佛教文学与艺术学研讨会论文集据典籍的载述,幻术在东土的出现甚早。
罗汉、菩萨、佛陀是甚么? 是的,许多人对于罗汉、菩萨、佛陀的意义,不能明确的了解,甚至信佛多年的佛教徒们,也有捉摸不清之感。大乘的菩萨道,只有菩萨所行,不共小乘,所以称为一乘。这种歪曲观念如不纠正,实在是对罗汉的大侮辱。所以,中国人说的罗汉型,实在说成化身的菩萨比较妥当。罗汉必是出家的僧尼,僧尼是佛法的住持者,也是佛法的表征者,罗汉不可随随便便,否则即有碍佛教的声誉;菩萨没有固定的身分,目的是开化众生,
宋道发:观世音菩萨感应初探 其中《高王观世音经》又称为《小观音经》。清代以后,观世音菩萨更以送子菩萨之形象出现,致信仰之范围愈形扩展。在娑婆世界中,据《华严经》中说,印度南部靠大海边的普陀落迦山,是观音菩萨在此世界最初示现的道场。
孔子与佛陀的教育观之比较 [夏金华] 2009年5月13日众所周知,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虽然孔子希望通过从政来改变社会动荡的愿望未能实现,但是,他的教育事业却异常成功。从上述可知,孔子的教育是基于救世的初衷,办学培植人才,乃是手段和途径,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就此而论,佛陀的做法也有类似之处。
法显与佛陀跋陀罗一系的关系探析 法显与佛陀跋陀罗一系的关系探析徐文明法显为早期求法高僧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也是在翻译经典方面很有成就的一位,在其求法和翻译经历中,都与佛陀跋陀罗一系结下了不解之缘,值得对之进行探讨。佛陀跋陀罗为罽宾大禅师佛大先的门人,为当时着名禅师,受到各方重视,也引起了中土求法高僧的关注。这表明智严请佛陀跋陀罗东行,既是众人共称,也是由于其师佛大先的推荐。跋陀嘉其恳至,遂共东行。
神僧康僧会的故事 《高僧传》卷一《康僧会传》中记述:沙门康僧会,其先祖是康居国③的人。在康僧会十余岁时,父母双亲一起去世。敦煌莫高窟初唐第323窟北壁东侧,以全景式连环画描绘了康僧会的故事。此幅连环画共有四组画面,描绘了康僧会最为神异的两个故事。孙权大为叹服,于是立即为康僧会建造寺塔。孙皓立即派遣使者到寺院问讯道人,请康僧会到王宫中说法。康僧会随即来到王宫。孙皓详细地向康僧会询问获罪获福的由来。
佛典中神通故事的作用 佛典中神通故事的作用丁敏提要本论文尝试从佛教经典中神通故事的作用与语言特色两个面向,来分析神通故事何以一再活跃于佛教发展史上的各个时期,乃至在今日社会中仍有其魅力。因此本文分为原始佛典、介于小乘至大乘间的佛典、大乘佛典三个阶段来看佛教神通故事随其神通观念的变化而显示出的不同作用。最后本文试图指出佛经神通故事对整个佛教宗教性格的影响为何;并概括指出佛教神通故事在...中由古至今的若干作用。
孔子与佛陀的教育观之比较 众所周知,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虽然孔子希望通过从政来改变社会动荡的愿望未能实现,但是,他的教育事业却异常成功。从上述可知,孔子的教育是基于救世的初衷,办学培植人才,乃是手段和途径,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但若细加体察即可发现,孔子的救世主张是纯粹为了人世间的喜怒哀乐的,而佛陀的救人教义则不独关注世俗的忧悲苦恼,且具有超脱现实人生的深刻内涵。
印度佛本生故事在回鹘中的传译与影响 在敦煌、吐鲁番出土的古代回鹘文写本和印本中,有佛本生故事残卷数十件,说明在10至14世纪回鹘文流行的时代,这种故事在古代回鹘人中的流传是相当广泛的。回鹘文佛本生故事的流行,对后世...尔族的民间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今天流行于...尔族的民间故事,尤其是动物故事中,仍不难到印度佛本生故事影响的遗迹。古代印度相信生死轮回。这里所述的回鹘文佛本生故事即为研究古代回鹘佛教与民间文学及其相互关系的极为难得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