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后一任北大校长劳乃宣,发誓不做民国官,书法手迹挺出众 在北京大学网站的简介中,有一个「”历任校长”的栏目,下面用颇为简洁的句子、以时间为轴展示出了从1898年至今的校领导生平及其曾担任过的重要职务和社会贡献。其中,我们能看到,1911年11月至1912年2月,北京大学一把手的职务还叫京师大学堂总监督,他叫劳乃宣。从这个时间节点看,劳先生应该是清朝时期最后一任「”北大校长”了!从时间看,劳先生担任北大一把手不过三个月,这这近90天大概也没干出些什么成绩
努尔哈赤最成功的一个战术,让明朝吃了大亏,让太平天国灭国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努尔哈赤有着极高的...才能,在统一女真和起兵反明过程中,表现的淋漓尽致,金庸就称赞他是「”自成吉思汗以来,四百多年中全世界从未出现过的...天才”。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努尔哈赤最成功的一个战术,在200年后曾国藩用之,大破太平天国!根据明朝史料记载,早在洪武年间,辽东就有100余万人,按照250年增长3倍计算,辽东应该有300余万人。众所周知,女真人数量稀少,面对数量庞大
郭嵩焘与左宗棠交恶:才与位错配的悲剧 十年砍柴公号文史砍柴张集馨说左宗棠给他的信,「”摸之有棱”(《道咸宦海见闻录》),此确是的论。左宗棠对人说话不客气,一则是他恢弘而自信的性格与气势决定的;另一个原因我以为是在战时状态中,军情火急,说事当越明确越好,委婉温和很可能误事。请以左宗棠于同治四年致其同乡世谊郭嵩焘一封信为例,看他如何对于其有救命之恩的老朋友不客气。且录一段:弟之到浙,除衢州一城,无不贼踞者。既挈全境还之朝廷,而灰烬之余,尚
为什么清末是袁世凯?他的布局要快人十步 清朝光绪二十一年,清军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曾是东亚王者的北洋海军一笔归零,八旗、绿营、湘淮军等也遭遇重创,朝野上下感到震撼的同时,也纷纷开始了反思,提出各种各样的改革意见。
在这样的背景下,李鸿章的设想开创了中国西式勋章的历史 1860年第二次...战争结束时,中国国内太平天国战争仍然如火如荼。清王朝为了尽快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在一些中外官员的提议和联络下,开始借助还没有从中国离去的英法联军的力量,同时也开始接受俄罗斯等国提供的...援助。而在太平天国战争的焦点地区,即江苏、浙江等地,还出现了直接受雇于当地...的类似于洋团练的外国人雇佣部队。西方人由此大量、密集地参与到了中国的国内事务中,而有关对西方人的勋奖形式也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打败太平天国后,曾国藩进入天京的藏宝室一看,随即大喊我命危矣 无奈之下慈禧太后选择让曾国藩担任平叛的主帅,而曾国藩也没有辜负慈禧太后的众望,经过一番的苦战将悬崖边上的大清国硬生生的给拉了回来,不过在他打进天京都城的那一刻也迎来了自己最大的危机,这是怎么一回事情呢?
中亚屠夫和中兴名臣之间的对决,为何左宗棠能轻松拿下新疆? 起义已被镇压,但命运多舛的清朝却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太平天国仍有余党未除的情况下,新疆一带又出现民乱,库车、和阗、喀什、吐鲁番等地先后建立起地方割据政权,反清起义,致使当时新疆的局势一片混乱。▲曾国藩,组湘军,镇起义,兴洋务,是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一,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
太平军叛将的外甥成了英国外交官,种下中印边境西段争端的恶果 在对印自卫反击战中,我军势如破竹,如「”小刀切黄油”一般,在东西两条战线上横扫「”麦克马洪线”和「”马继业-窦纳乐线”,一雪百年耻辱,在西线更是一举收复阿克赛钦,牢牢控制了这个战略制高点。在中印边境东段泡制「”麦克马洪线”,侵占中国领土,为今日中印争端埋下祸根的英国人麦克马洪已经为中国人所熟知,然而在西段侵害中国权益的「”马继业-窦纳乐线”却鲜为人知,其始作俑者马继业更是知者寥寥。马继业是个英国人
走向共和:袁世凯处死马三俊,不仅仅是排除异己这么简单! 大家好,我是闲淡说历史。本文内容均为作者个人对电视剧《走向共和》的见解,欢迎大家讨论点评。《走向共和》第一集中,袁世凯头回拜见李鸿章时,遇到了李府的侍卫——马三俊。袁世凯非常江湖气的问候了一声:三俊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