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后美军毫不犹豫空运 ... 将领到国共对峙前线真相 在此形势下,各战略区的高级将领必须尽快返回前线。回去后,...和杨尚昆又认真研究了诸多可行办法。最后,两人决定把这一方案向...汇报。因为是试探,杨尚昆自然没有将这批指挥员的姓名、职务及其他有关情况透露出去。没想到,美军观察组负责人竟连他的上司都没有请示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美军飞机以前曾多次往返于长宁与延安之间,对这条路线也比较熟悉。所以,当杨尚昆提出借飞机前往长宁时,美军观察组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
抗战中 ... 士兵每天只有9两米 吃得不如日本军犬 看起来非常丰富,但实际上,整个八年抗战,国军士兵的主食仅为每人每天9两米。“必须吃三顿饭”根据二战军事学家估算,作战期间,一名普通士兵每日需耗费4000至7000卡的热量。多数情况下,国军部队只安排两顿饭,上下午各一顿,也就是说,大多数士兵一天只有6两米果腹。这还是蒋介石亲自下令“必须吃三顿饭”,才得以执行。作为对手,二战日军士兵的伙食标准极其完整而精细。
榜罗镇会议的作用和影响 榜罗镇会议历史意义 榜罗镇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很少被提及,所以它的作用、影响以及历史意义也长期被忽略。榜罗镇会议的作用和影响...中央...榜罗镇会议,是...和红军在...途中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也是我党历史上由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到抗日战争兴起的伟大历史性转折的过程中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对党的建设、红军的发展乃至中国革命的前途,都有着重大的作用和影响。
抗日战争中彭德怀为何对外被称为“4号”? 为保密起见,对外称六科,刘鹏任科长,统一领导军工生产。1939年4月1日,八路军总部第六科接管后,更名柳沟铁厂,对外称“焦作”。1939年7月在黎城县水窑开工兴建后,为保密起见,对内称“水窑一所”,对外称呼“工兵营”。为保密起见,代号先后为“高峪工作队”、“水磨上”。1940年底,原129师师部修械所改编为军工部七厂,为保密起见,对外代号“基干队”。自此,日军开始盯上黄崖洞,加紧对这一带的“扫荡”。
九一八事变后,为什么张学良选择不抵抗? >在90年的时候,日本一些媒体找到过张学良,亲口问张将军在九一八的时间节点,为什么选择不抵抗?尔后又有华人唐先生找到张学良,也提出了在九一八时期为什么不抵抗的事件,在记载下来他们的对话中,张学良又一次血气方刚的承认,不抵抗,和蒋先生(蒋介石)没有任何关系,很多人爱护我,说不抵抗是蒋先生的命令,不是这样的,那个不抵抗命令是我亲口下的,不关中央的事,和中央没有关系。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标志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意义 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有两个,一个是《...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另一个就是蒋介石关于承认...合法地位的谈话。这个宣言和讲话的发表,宣告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形成。国际上,第二次国共合作有利于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获得更广泛、更有利的国际援助,国共两党都通过合作获得了巨大的回报。其次,第二次国共合作使得中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得到空前的发展。
庐山谈话会的性质 庐山谈话会的起因 庐山谈话会是七七事变之后蒋介石在庐山发表的一次重要讲话,这次谈话会虽然大张旗鼓,但并没有那么正式,它是松散的。庐山谈话会的起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发展、中国...的积极促进推动、日本帝国主义的逼迫和蒋介石个人的民族主义思想。庐山谈话会的性质1937年5月23日,蒋介石由钱大钧、王世和等人陪同,抵达庐山牯岭,筹划本年度庐山暑期训练事宜。
洛川会议旧址 洛川会议的主要内容 洛川会议的召开是在卢沟桥事件发生后不久,这一会议的目的其实就是确认党在抗日战争期间的纲领、路线和政策,所以其主要内容可想而知就是明确中国...在抗日战争期间的主要任务。洛川会议旧址洛川会议室旧址位于洛川县城北冯家村。洛川会议的主要内容1.会议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在战区和敌后,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八路军歼敌最多的战役 八路军关家垴伤亡多少 八路军在抗日战争期间参与过无数场战争,在这些战争中,1940年的百团大战就是非常经典的一场,同时,这场战役也是八路军歼敌最多的战役。八路军歼敌最多的战役1940年八路军发动的战役是百团大战,同时这场战役也是八路军歼敌最多的战役。百团大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八路军与日军在中国华北地区发生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战役发起第3天,八路军参战部队已达105个团,故中方称此为“百团大战”。
抗战期间八路军与日本拼刺刀的情况如何 实际上八路军与日本军队拼刺刀的情况,是分四个阶段的。我想研究一下当年八路军与日本鬼子拼刺刀的历史,发现相关资料很少。平型关战斗中,战斗后期曾经在八路军与日军之间,发生了一场殊死的拼刺刀战斗。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一部,与日军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一部,进行搏斗。而对于八路军与鬼子拼刺刀精彩的描写,当是冯志的小说《敌后武工队》中的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