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面却不识 于是婆罗门就把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在地上。黑指婆罗门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世尊,我已经两手空空,把两个花瓶都放下了!”佛陀要黑指婆罗门放下的不是手中的花瓶,而是心里的执着。好比说,有的人,你每天都和他见面,却连他叫什么名字,长什么样子都记不住;有的人,虽然你只见过他一面,却怎么都忘不了他,甚至一辈子都记得他,这就是执着!因为心里面有爱、有欲,所以对同样的东西产生了不同的念头。
人死后转世为何不见回来报告 弊宿又提出诘难:“既然沙门、婆罗门说行不...不盗等十善的人死后皆生天上,为什么我从未见过死者来报其生天之信?”经过多番往复辩驳,弊宿长者终于接受了死后非断说,并自愿受三皈五戒,成为一名佛教徒。
佛陀以教诫神通度化 成就无量福道 佛陀以教诫神通度化,成就无量福道。最后,还是佛陀出面为他解围,引导伤歌逻婆罗门一面思考、一面回答。讲到这里,伤歌逻婆罗门完全放下最初对佛陀与出家众的轻蔑态度,以及无法面对尊者阿难问难的浑沌,转而明确地肯认佛陀具有三种神通的能力,信受佛陀鼓励人们“应当成就这三种神通”的教说,也就是说,间接地肯认了出家修行是优于祭祀的。
向佛要钱的故事 一行人威仪严整,众人无不投以钦仰赞赏的目光;然而才刚刚转入一条小巷,情势马上有了戏剧性的变化──「此路不通!」一名其貌不扬的婆罗门伸出手指在沙地上画出一道凹线,瞪大眼睛直勾勾地望向佛陀。「不要!我不收!」婆罗门非常固执,毫不妥协;没有谁了解他究竟葫芦里卖些什么药。「如果是你的话,就姑且收下吧。」婆罗门点了点头,接过金子,满意地走了。
佛经故事:婆罗门请女居士说法 婆罗门尼叫弟子给女居士添了一个座位,然后就吩咐上菜开饭。可婆罗门尼只顾闷头白吃自喝,对女居士既不谦让,也不关照,似乎并没把她当做自己请来的贵客,谁也不敢多说多动。到第五次,婆罗门尼终于开口说要请女居士来尼庵说法布道。婆罗门尼见几请不应,又不知女居士话中之意,很是着急。女居士见婆罗门尼亲自登门拜请,而且大有思过悔悟的歉意,终于接受了邀请,第六次来到了尼庵。
无益的苦行 谷购修炼苦行求因陀罗大神眷顾。他用种种苦行折磨自己,引起了因陀罗的怜悯。因陀罗微笑着说道:“婆罗门啊,你走错路了。回家去访求一个合适的老师,跟他学习《吠陀》去吧。苦行不能增加学识。增加学识的...是学习,除了学习没有别的逍路。”可是谷购仍不放弃苦行。谷购对因陀罗大神的第二次警告仍然毫不在意。他决不死心,决不放弃苦行。
欢喜赞叹 自利利他 欢喜赞叹自利利他一日,佛陀与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人前往舍卫城弘法。舍卫城的国王、大臣及人民见到如此瑞相,知道佛陀将要进城,大众立即放下手边的工作,欢喜扫地、散花或燃香,也有人以布铺地、解发覆地、持举幡盖,或演奏音乐、表演舞蹈,欢迎佛陀的到来。日常中,若能隐恶扬善,欢喜赞叹他人,即是以言语行布施。
皈依“清净自性” 皈依“清净自性”佛陀说法四十九年,度化众生,当佛陀渐渐年老时,大家都很关心──将来佛陀入灭后,僧团由谁来领导?“佛陀平时教育弟子,皈依‘清净自性’──每一个人都是‘自性中有佛,自性中有法’,如果人人都依照佛法来施行,在日常生活中守好僧人的本分,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