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清净自性” 皈依“清净自性”佛陀说法四十九年,度化众生,当佛陀渐渐年老时,大家都很关心──将来佛陀入灭后,僧团由谁来领导?“佛陀平时教育弟子,皈依‘清净自性’──每一个人都是‘自性中有佛,自性中有法’,如果人人都依照佛法来施行,在日常生活中守好僧人的本分,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欢喜赞叹 自利利他 欢喜赞叹自利利他一日,佛陀与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人前往舍卫城弘法。舍卫城的国王、大臣及人民见到如此瑞相,知道佛陀将要进城,大众立即放下手边的工作,欢喜扫地、散花或燃香,也有人以布铺地、解发覆地、持举幡盖,或演奏音乐、表演舞蹈,欢迎佛陀的到来。日常中,若能隐恶扬善,欢喜赞叹他人,即是以言语行布施。
我们都是癡人 我们都是癡人智者不执着世间,不与闻诸爱欲,不论遭遇苦或乐,智者不忧不乐。当他们到达时,这婆罗门受魔波旬的影响,却不护持佛陀等人。当时又是饑荒,鞞兰若的百姓只能在佛陀及众弟子外出化缘时供养极少数的食物。面对这种困境,大目犍连恳求佛陀允许他运用神通前往别人无法到达的地方去带食物回来,但为佛陀所拒绝。结夏安居结束后,佛陀等人在通知该婆罗门之后,就打道回祇树给孤独园。不管在那里,他们都行为不检,无所事事。
唯有“嗔恨”才是该“ ... ”之物 唯有“嗔恨”才是该“...”之物有一个婆罗门生养了一个瞋心很重的女儿,经常触怒婆罗门,惹他生气。有一次,女儿又把婆罗门气得七窍生烟,因而萌发...女解恨的念头。世人大多容易瞋恨,因而经常发生不幸事件。其实世上并无可瞋可恨而非...之不可的人,唯有「瞋」、「恨」才是该「...」之物。
供佛鲜花,得佛授记 供佛鲜花,得佛授记一时,佛在舍卫城,一日清晨,佛陀着衣持钵到城中化缘,途中正巧与一位乘马车的婆罗门的同路,这位婆罗门见到世尊心想:大清早出门便遇见比丘乞食,很不吉祥。世尊放光,光绕三千大千世界后,最后入于佛的白毫间以示那位乘马车的婆罗门将得到独觉的果位。
语业成就无上福报 语业成就无上福报一日,佛陀与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人前往舍卫城弘法。而大千世界诸天人民,见此瑞相,内心无不欢喜清净,有人证得初果、二果、三果、阿罗汉,有人证得辟支佛,也有发大乘心,于菩提道上坚住不退转,得道证果者不可称计。语业能成就无上福报,亦能成堕泥犁恶道之因。日常中,若能隐恶扬善,欢喜赞叹他人,即是以言语行布施。不仅能舍掉心中的忌妒心、悭吝心,使自心清净,亦能广结善缘,获无量福报。
真心供养无差别 真心供养无差别对于名色(身心)没有「我」与「我所」的执着,不因困乏而哀愁的人,是真比库。这时候,正在用餐的婆罗门并没有看见佛陀,他的太太虽然看见佛陀,但害怕丈夫如果也看见佛陀的话,会把所有的餐点全部供养给佛陀,那么她就要再煮一次。这婆罗门太太看见佛陀如此,遂无法控制自己地爆笑出来。听完佛陀的说法后,这对婆罗门夫妇证得三果。
比丘一念善心种福田 比丘一念善心种福田很久以前,有一位精通相术的婆罗门,长年游历四方。婆罗门见到比丘的当下,心中莫名的惋惜,他预知,七天之后,这位比丘的寿命即将终了。婆罗门并未对比丘透露支只片语,只在树下歇息一会儿,便匆匆地离开了。婆罗门慎重地启口问比丘:“最近,可曾修过什么大福报吗?”婆罗门仍不放弃追问,再请比丘仔细推想。思索了好一会儿,比丘总算回忆起数天前的一件事,但他认为这只不过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