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癡人 我们都是癡人智者不执着世间,不与闻诸爱欲,不论遭遇苦或乐,智者不忧不乐。当他们到达时,这婆罗门受魔波旬的影响,却不护持佛陀等人。当时又是饑荒,鞞兰若的百姓只能在佛陀及众弟子外出化缘时供养极少数的食物。面对这种困境,大目犍连恳求佛陀允许他运用神通前往别人无法到达的地方去带食物回来,但为佛陀所拒绝。结夏安居结束后,佛陀等人在通知该婆罗门之后,就打道回祇树给孤独园。不管在那里,他们都行为不检,无所事事。
忧愁缘自渴爱 忧愁缘自渴爱贪爱会引起忧愁,贪爱会生起恐怖,毫无贪爱的人,远离忧愁恐怖。舍卫城中有位婆罗门是外道的信徒,但佛陀明白他不久即将证初果,就到他耕种的地方去找他谈话。这婆罗门十分友善,他非常感谢佛陀关心他和他的工作。婆罗门的米粮就要收成的前一天,却下起倾盆大雨,他所有的米粮也完全毁了。婆罗门因为无法如愿的分送佛陀米粮,而非常难过。婆罗门也向佛陀叙说降临到他身上的大灾难。
证涅槃的优婆塞 证涅槃的优婆塞即使穿着华丽、但内心平和、不贪爱、克制欲望、确信四果、修习梵行,不伤害有情众生的人,就是婆罗门、沙门、比库。傍晚的时候,该名...跳舞娱乐山达迪和他的同伴,但由于连日来的体力消耗,导致心脏病突发,而倒地不起。
只知化缘不知持戒 超越善恶业,勤修梵行,生活中奉行戒定慧的人才是真正的比库。从前有一位婆罗门习惯向别人化缘。佛陀说:「婆罗门!如果有人只知化缘为生,我不称呼他为比库。邪见、行为不正的人不是比库。只有察觉五蕴无常、苦、无我的人,我才称呼他为比库。」注1:「比库」字面的意义是“乞食的人”,但比库并不乞讨,比库只是静静地站在门口化缘。人们布施什么,比库就吃什么。注2:只知化缘,而不持守全部比库戒律的人,不可称之为比库。
明白世间万物的生灭 明白世间万物的生灭遍知有情众生的生死,不执着,善逝,明白四圣缔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王舍城中有位名字叫做婆耆舍的婆罗门,他只要触摸死人的骨骸,就能判断该人究竟往生天界、人间或地狱。有些婆罗门就带他到各个村落去,村子的人都围在他身边,大方付钱,请教他们已故亲人的往生处。婆耆舍正确判断前四付骨头的主人往生何处,但最后一付骨头却难倒他。
真心供养无差别 真心供养无差别对于名色(身心)没有「我」与「我所」的执着,不因困乏而哀愁的人,是真比库。这时候,正在用餐的婆罗门并没有看见佛陀,他的太太虽然看见佛陀,但害怕丈夫如果也看见佛陀的话,会把所有的餐点全部供养给佛陀,那么她就要再煮一次。这婆罗门太太看见佛陀如此,遂无法控制自己地爆笑出来。听完佛陀的说法后,这对婆罗门夫妇证得三果。
供佛鲜花,得佛授记 供佛鲜花,得佛授记一时,佛在舍卫城,一日清晨,佛陀着衣持钵到城中化缘,途中正巧与一位乘马车的婆罗门的同路,这位婆罗门见到世尊心想:大清早出门便遇见比丘乞食,很不吉祥。世尊放光,光绕三千大千世界后,最后入于佛的白毫间以示那位乘马车的婆罗门将得到独觉的果位。
语业成就无上福报 语业成就无上福报一日,佛陀与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人前往舍卫城弘法。而大千世界诸天人民,见此瑞相,内心无不欢喜清净,有人证得初果、二果、三果、阿罗汉,有人证得辟支佛,也有发大乘心,于菩提道上坚住不退转,得道证果者不可称计。语业能成就无上福报,亦能成堕泥犁恶道之因。日常中,若能隐恶扬善,欢喜赞叹他人,即是以言语行布施。不仅能舍掉心中的忌妒心、悭吝心,使自心清净,亦能广结善缘,获无量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