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婆罗门快速得道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四个婆罗门教士因为专心修道,所以得到一些神通力,能在天空自由飞行。随后,第三个婆罗门教士进来献石蜜,听到佛说:‘……失生辄死。’他也知道是佛陀在说法,便学前面两个人捂住自己的耳朵。这四个婆罗门教士一听就了解这句偈语的意义,当下心开意解,了解佛陀的意思,因此都证得初果。这四位证得初果的婆罗门,无不为他们以前的想法感到忏悔。
吉祥部国王施身 吉祥部国王一贯以珍宝、卧具、用珍宝严饰之美女等物、人,各按众生所需布施与他们,分别满其种种愿望。吉祥部心中明白此乃有人欲索要王妃之象征,但为安抚王妃故不肯明说。诸天人了知此乃为吉祥部国王威力所致,于是便纷纷赞叹。吉祥部王已从王宫看见这位半身婆罗门,待二人相见后,婆罗门便开始向国王索要下半截身体。吉祥部立即施与其无畏安慰,告诉他说可将身体完全布施,随即就命人拿来锋利铁锯。
清静发心 清静发心久远之前,无惧王如来出世时,于其教法下释迦牟尼佛转生为一婆罗门子,智慧超胜、严持五戒、修持佛法。婆罗门子郑重说道:“如欲报恩就请发菩提心。”众强盗听闻后也对他生出信心,并皆发菩提心。而婆罗门子则以发心清净之原因,迅速圆满了九十劫超越轮回所需之资粮,并逐渐证得菩提果位。世尊右手持宝瓶向比丘头顶倾倒,左手又替他清洗疮口,结果所患顽疾最终全部治愈。
法政比丘的几次轮回 法政比丘的几次轮回久远之前当善行如来住世时,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一法相大商主。拘留孙佛出世时,法政又转生为帕加地方一檀香施商主之子,名为马施。结果他又嗔心大起,竟于夜半时分点火烧死了诸比丘。商人们顺利脱险后都对释迦牟尼佛生出信心,并在其教法下出家,后皆获阿罗汉果位。世尊将其带至海边看他自己前世遗骸,他这下总算对轮回彻底生厌,后又获阿罗汉果位,名为法政比丘。
佛教故事五则(佛蕊) 佛教故事五则佛蕊脑子妄想纷飞时佛在印度罗阅祗竹园中传法时,有一位国王,名叫摩达王。国王亲眼目睹了这因缘果报,自是意解而心生欢畅,想皈依于比丘。国王二话不说,率领了众臣子和随从人民,随着比丘浩浩蕩蕩来到佛所,顶礼绕佛作礼。而臣子人民信念大增而皈依了佛法。何况,人的行为是由思想意念萌生而导致。由此可见,提婆达多宿世习性、积习难改,又不知忏悔修正,罪业不断加重,结果终酿成不可弥补的灾难。
佛陀故事:沉默的慕魄太子 慕魄见父王来到,便起身相逢,恭敬地请父王就坐。国王细听太子说话的声音,虽然平缓却隐含神威,似有震天动地的力量,心里高兴之极,便请慕魄回国,让他管理朝政,自己愿意退位。于是,国王便顺从慕魄太子出家修行解脱之道的意愿。这位慕魄太子就是佛陀的前身,那婆罗门相师就是提婆达多的前身。
如何调服修行中瞋忿之心 如何调服修行中瞋忿之心佛世时,比丘们也要遵循生活规律,作息整齐,也要有人负责叫唤大家起身,人人轮流担任此一职司。佛陀微笑地说起过去的因缘,在久远以前,有一个婆罗门修行团体,团体中的婆罗门教师颇有名望,带领五百位学生修行,他们的生活作息就依照团体所饲养的一只公鸡鸣啼而始。
依次分析世间的果报 依次分析世间的果报如果我们能够停下追逐外物的匆匆脚步,聆听诸佛菩萨的教言,认真思维因与果的关系,就会知道随着业识的投胎,每个新生命都携带着过去世所有的业而来到今世。过去世的业会在今世逐渐显现出它的果报,即异熟果、等流果与增上果。以下依次分析世间的果报。这都是由前世造恶业的串习力在今世显现的同行等流果。
隐恶扬善 无量福报 隐恶扬善无量福报一日,佛陀与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人前往舍卫城弘法。而在地狱受苦的众生,亦因此暂时解脱;畜生禽兽善心增长,不相伤害;饿鬼道众生得百味美食,悭心不起。语业能成就无上福报,亦能成堕泥犁恶道之因。日常中,若能隐恶扬善,欢喜赞叹他人,即是以言语行布施。不仅能舍掉心中的忌妒心、悭吝心,使自心清净,亦能广结善缘,获无量福报。
寻法志坚,不惧万难 寻法志坚,不惧万难释迦牟尼佛为国王香朗嘎乐时,常欲听闻佛法。众人纷纷对其进行劝阻,但国王求法心切,根本就不听从。太子整日四处寻法,但就是难闻正法法音,他为此很是苦恼、痛苦。结果竟无一人响应,国王不觉伤心万分。为求得佛法,国王心中未生丝毫不悦感。国王立即悬赏十万两黄金四处寻求善法,但却处处碰壁,无法觅得佛法踪迹。寻善说依然用十万两黄金在赡部洲广泛搜寻,但自始至终都不闻正法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