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PK孔子:救人又何尝不是救世? 与孔子不同,释迦牟尼是古代印度的一位杰出的宗教领袖,其生活年代和孔子差不多同时,他们被后世并称为东方的两位圣人。从上述可知,孔子的教育是基于救世的初衷,办学培植人才,乃是手段和途径,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但若细加体察即可发现,孔子的救世主张是纯粹为了人世间的喜怒哀乐的,而佛陀的救人教义则不仅关注世俗的忧悲苦恼,且具有超脱现实人生的深刻内涵。
文质彬彬成语故事_成语“文质彬彬”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一个人如果内在朴实的本性胜过了外在的华丽文采,就会显得粗野;而如果文采胜过朴实的本性,就会因为文辞太繁杂而显得虚华。只有外表文采和内在朴质均备,配合协调,才能达到表里一致,成为一个真正才德出众的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因果、轮回观念的深远影响 因果、轮回观念的深远影响那么从一种道德文化的层面来看,这个轮回和三世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建立道德的一块重要基石,也可以说是不可缺少的一块基石。这种因果和轮回的学说进入中国,确实是化解了很多的残忍。所以我们讲因果是三世的因果、六道的轮回,这样这个理论才是完备的。当时可能这种观念还比较得到整个中国知识界的共识:受德国的哲学家——一个学者马克斯·韦伯的学说影响,从日本传过来的。
三五等于一十四 三五等于一十四孔子东游列国,有一天看到两个穷人在指手画脚,好像为了一件极为平常之事而争论得面红耳赤,唾沫横飞。孔子便询问他们在争论什么,原来为了一道算术题。孔子竟然叫认为三五等于一十五的瘦子将食物交给说三五等于一十四的胖子穷人。
辩不过因果 辩不过因果●雪庐老人明伦月刊374期2007/5(雪公:家没有懂事的人做主,任家人在外乱为,家必败。若兴这种办法,就得亡国,家庭也得败家,因为国无正直的人谏正,国必亡。你学佛,信因果,就好办,你不信因果,吾也不知如何。孔子也讲因果,五经上都有说,如《周易.坤卦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孔子与佛陀的教育观之比较 众所周知,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虽然孔子希望通过从政来改变社会动荡的愿望未能实现,但是,他的教育事业却异常成功。从上述可知,孔子的教育是基于救世的初衷,办学培植人才,乃是手段和途径,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但若细加体察即可发现,孔子的救世主张是纯粹为了人世间的喜怒哀乐的,而佛陀的救人教义则不独关注世俗的忧悲苦恼,且具有超脱现实人生的深刻内涵。
孔子与佛陀之比较 孔子与佛陀之比较蒋守丰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为“圣人”和“至圣先师”;佛陀,佛教的创始人,被尊为“世尊”、“佛祖”。孔子与佛陀两位先哲,就在这个黄金时期诞生了。在这方面,孔子与佛陀是相同的。孔子与佛陀一样,一生没有着作,他的思想与言论都由他的弟子记录在《论语》里。
我的心情我做主 清净讲了一个孔子的故事: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同学。孔子很感慨的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说呢?”在生命相续中,身边的环境、人和事件都会传送给我们各种各样的信息,一定要记住:我的心情我做主。
孔子与佛陀的教育观之比较 [夏金华] 2009年5月13日众所周知,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虽然孔子希望通过从政来改变社会动荡的愿望未能实现,但是,他的教育事业却异常成功。从上述可知,孔子的教育是基于救世的初衷,办学培植人才,乃是手段和途径,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就此而论,佛陀的做法也有类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