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据荆州就拥有天下主导权!为您解读魏蜀吴围绕荆州的兴衰历史 首先我们先了解荆州对于魏蜀吴三方的战略意义。荆州七郡对于魏蜀吴来讲,夺取荆州都有对其重要的意义。刘备入蜀取西川,三分天下初形成随后刘备应法正邀请,张松为内应带兵入蜀取得西川,留关羽驻守荆州,此时三分天下的态势已然形成。
袁绍二子相争曹操得利,刘备死后诸葛亮实控,蜀汉危而复安 虽然袁绍手下有些地盘叛降曹操,但袁绍回到邺城,收拾残兵,稳住脚跟,很快就基本上都打回来了。河北对曹操来说,依然是最大的威胁,只是袁绍暂时失去了大举进攻曹操的能力而已,需要休养生息一段时间,来恢复元气。对曹操和袁绍双方来说,官渡之战最大的意义是,袁绍倾国而来,本来想一举荡平曹操的势力,但是曹操扛住了这一波冲击,活下来了。这之后曹操才先帮助袁谭解围,在河北站稳脚跟,开始进攻袁尚。
孙权年轻时精明能干,为何老年时却昏庸无能?难道是权力的腐蚀? 然而如此精明能干之人,在登基之后,似乎变得有些昏庸无能了。当时还是帝王的孙权不仅对二宫之争坐视不理,反而因为此事枉死陆逊,隔离张昭,可见在这个时候,孙权已经是昏庸无能的君主了。那年轻时精明能干的孙权,为何老年时却昏庸无能?难道是因为权力的腐蚀?笔者认为,孙权在年迈时昏庸无能,其实只体现在废立太子之事上,而这件事与他的判断力无关,这是他这个年龄的老人正常的反应。
曹操称魏王,孙权称吴王,为何刘备却要称汉中王? 汉末三国时期,曹操称魏王,孙权称吴王,为何刘备却要称汉中王呢?三国曹氏政权,以魏为国号,乃是其据有中原地区。而刘备占据汉中、巴蜀之地,其统治之根基在蜀地,为何却不先称蜀王,而要称汉中王?刘备若称蜀王,则会意味着其满足偏安于蜀地。而当时汉朝在名义上仍然存在,故而,刘备又不能直接称汉王,只能退而求其次,自称汉中王。而刘备称汉中王,也表明了其并非要匡扶汉室,而是要篡汉自立。
借荆州及单刀赴会的历史真相,为您还原历史上真实的鲁肃 鲁肃重大事件之九——借荆州刘备借荆州这件事,许多朋友更加熟知《三国演义》的版本,似乎整个荆州都是刘备从孙权手中借得,实则不然。不过,近年来许多文章认为,历史上的借荆州刘备只借了南郡,也并不准确。真正的借荆州,既非借整个荆州,亦非只借南郡一地,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先看一下借荆州的由来与经过。孙权、刘备,还要加上刘表的长子刘琦。这是诸葛亮的主意,刚好成为刘备最后的落脚点。
三国时期为什么没有异族入侵?答案很简单 曹操、孙权、刘备三人中原逐鹿,当时已经够乱的了但是却没有异族趁火打劫。为什么三国时期没有异族入侵?其实很简单,因为三国即便再乱,但是孙权、曹操、诸葛亮等人虐异族如虐弱鸡。在三国时期之前北方的游牧民族遭到了史诗级削弱,北匈奴和西羌都被东汉打了一顿。东汉时期有个外戚叫窦宪,因为得罪太后所以请求以功赎罪。当时窦宪带着部队一直北伐,最后登上了燕然山,史称燕然勒石。
从张昭力主投降说起 论江东事业定位的转变 然而在赤壁大战之前,江东面临何去何从的选择时,张昭力主孙权投降曹操。张昭和周瑜的态度差别,本质是如何给江东事业定位的问题。而在这个过程中,江东事业定位的转变,又是其中关键性的一步。曹军南下时,张昭是力主投降的。
东汉末年汉献帝时期 190年,庚午,汉献帝初平元年。正月,关东诸侯推举袁绍为盟主,起兵讨伐董卓。董卓派李儒...死弘农王刘辩,烧毁洛阳,迁都长安,并将太傅袁隗、太仆袁基...死。191年,辛未,汉献帝初平二年。董卓自为太师,位列诸侯王之上。孙坚大破董卓兵,攻入洛阳,获得传国玉玺。袁绍驱逐韩馥,自领冀州牧。公孙瓒攻冀州,以刘备为平原相。192年,壬申,汉献帝初平三年。司徒王允联合吕布袭...董卓。董卓部将李傕、郭汜攻陷长安,...王允。
三国奇才诸葛瑾的光环,不在诸葛亮之下 而他的哥哥诸葛瑾在诸葛亮的光环下好像忒平凡了,给我们感觉这个庸才除了是诸葛亮的哥哥就什么都不是。而实际,诸葛瑾在江东也是功成名就,或者说赛过诸葛亮的成功。自强不息在父亲诸葛珪去世时,诸葛亮8岁,诸葛瑾也只有15岁而已。年幼的诸葛亮和最小的弟弟诸葛均投奔了叔叔诸葛玄,而诸葛瑾不愿寄叔叔篱下。从这些履历说明诸葛瑾是文武全才,特别是大将军的位置,在今天是最高级军衔,这也可以说连诸葛亮都自愧不如。
除了诸葛亮,蜀汉还有这些外交官不应该被忽略 一个政权的发展除了这些因素外,外交也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在蜀汉集团里,除了诸葛亮,还有哪些了不起的外交官呢?3诸葛亮诸葛亮作为蜀汉集团的外交官,应该说是很知名了,《三国演义》他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成功说服孙权共同抵抗曹魏的南下。蜀汉政权的稳固,离不开文臣武将开阔疆土、治理国家的功劳,也离不开这些外交官的奔波与奉献,这些我们都不应该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