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

刘豫

南宋建炎二年因中书侍郎张悫推荐,刘豫任济南知府。刘豫在金军的利诱下,...害守城的抗金将领关胜,投降金军。刘豫屡次派其子刘麟等人配合金兵攻打宋朝,但屡为宋将韩世忠、岳飞等人所败。金天会十五年,金帅完颜昌进驻汴京,废刘豫为蜀王,取消伪齐政权。刘豫任济南知府期间,曾下令在历城华不注山以南筑堰,引导泺水沿济南以下济水故道单独流入渤海,称“小清河”,便利了济南水运。

曾布

曾布,北宋大臣。少年时随其兄曾巩学习,登进士第,历任地方官。熙宁七年,守旧派以皇太后及诸王为首,掀起反变法...,宋神宗动摇。曾布为迎合宋神宗,捏造理由打击主管市易法的吕嘉问等人,引起新法派内部的分裂,遂出知饶州。但在开边、恢复新法和打击元祐党人的活动中,他常与章惇、蔡卞等人持有异议,还阻挠吕惠卿回朝任职。在立宋徽宗时,曾布附和向太后,排斥章惇,升任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后因引用亲戚,为蔡京所攻击。

赵祯

赵祯在位期间,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由参知政事李迪兼太子宾客,以辅导赵祯。赵祯时年仅十三岁。据《宋史》记载,赵祯驾崩的消息传出后,“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然而,赵祯知人善任,也想解决当时社会存在的诸多弊端,因而其在位时期名臣辈出。总体而言,赵祯算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

宋史

《宋史》,二十四史之一,记载中国宋代史事的纪传体史书。到五年十月,历时仅两年半,即修成《宋史》。《宋史》由总裁与史官30人集体编撰。南宋灭亡后,元朝将宋的各种史籍文书5000多册,运至大都国史院,成为元人纂修《宋史》的资料依据。《宋史》为研究辽、宋、金代历史的基本史籍之一。历代屡有重修宋史之议。这些改订之作,虽然改进了《宋史》的某些缺点,但没有一部能够取代《宋史》。

汤斌

汤斌,中国清代初年理学名臣。十七年,康熙帝为了更有效地笼络汉族地主及其知识分子,决定举办博学鸿词科。次年,汤斌应试取中,授翰林院侍讲,参修明史;主持过浙江乡试。这年,江苏巡抚出缺,颜元康熙帝因汤斌有操守,派他就任。汤斌上任后,整顿吏治,打击豪强,蠲免苛赋,建立义仓社学,宣传儒家经典,毁弃五通神淫祠等,从而受到康熙帝的宠任而被尊为“理学名臣”。他在朝以敢于争议出名。所著有《汤子遗书》传世。

杜环

杜环,京兆万年人,史学家杜佑族侄,他是唐代第一位到中东地区的旅行家,写下了我国最早的一部中东游记《经行记》。十年,高仙芝率三万军队迎击大食军,深入七百余里,在恒逻斯城与大食军队交战,唐军大败,杜环被俘,由此他随大食军队西去,在中东地区生活了十年。回国后,杜环著《经行记》一书,记载了他留居大食期间游历各地以及回国途中在印度洋沿岸的见闻。杜环是一位卓越的旅行家,他的历史功绩应当载入史册。

大食

讲伊朗语的...也被视为...人,并被某些相邻的民族称为大食人,因而大食的涵义随之扩大。在唐代西域,唐、吐蕃、突骑施与大食之间,屡次发生错综复杂的冲突。石国乞援于大食,大食派吉雅德·本·萨利赫东来。这次战役,大食兵掳走大量中国俘虏,其中有织匠、金银匠、画匠等,中国多种工艺技术因而西传,其中对于中外文化交流发生深远影响的是中国造纸技术通过这些被俘工匠而广泛传播于西方。

吐火罗

3世纪中叶,贵霜王朝为波斯萨珊王朝及印度笈多王朝所颠覆,吐火罗名称重新见于史籍。563~567年,其地为突厥所有,突厥派通设、度设统治吐火罗故国。玄奘时,吐火罗王族已绝嗣数百年,酋豪林立,分为27国。此一称号反映了当地先后有吐火罗、大月氏、頠哒等族活动的实际情况。大食进逼,吐火罗君主曾要求唐朝保护。安史之乱时,曾有吐火罗兵助唐平乱。13世纪后,吐火罗一名逐渐消失。

昭武九姓

昭武九姓,中国南北朝、隋、唐时期对中亚西部10多个小国的总称。其王均以昭武为姓。昭武一词的语源,尚无定论。根据《隋书》,昭武九姓本是月氏人,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葱岭,支庶各分王,以昭武为姓。6世纪中期昭武诸国相继臣属西突厥。影响昭武九姓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祆教、摩尼教、中亚音乐、舞蹈、历法之传入中原,中国丝绸、造纸技术之传到西方,昭武九姓无疑是重要的媒介。

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是中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是人类社会罕见的智慧宝藏。乾隆四年至四十九年刻印的《钦定二十四史》,就是中国古代正史最完整的一次大规模汇刻。被誉为五千年“国史”的“二十四史”及《清史稿》,新中国成立后整理出版点校本。2005年,中华书局着手点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的修订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