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和尚

传授乡人“摸六株”

奉化方言中的“摸六株”,早年一直是农民的一个生动的代名词。相传有一年“春插”时节,家家户户都在拔秧种田。这一天,布袋和尚忙完庄里事情,转悠到田头。布袋和尚十分高兴,悠悠扬扬地唱起了自编的《插秧歌》:“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成稻(道),退后原来是向前。”布袋和尚深谙其中利害,便带领乡人来到田头。

巧将松叶变苔莱

翌日一大早,布袋和尚喊醒还钻在热乎乎被窝里的小和尚们,叫他们速速到庄后的松林里去采摘几筐松叶来。夜色中,白天撤过松叶的那一片海涂,隐隐约约飘浮出一片片青苔。布袋和尚下涂采集一大把青苔转回了庄。布袋和尚将这种海苔叫做“海中的素菜”。既使这些乡民晒苔条换钱,过起稳当的生活,又使岳林庄的固定财产得到了扩充。象山港沿岸的世代乡民,皆公认布袋和尚是最先发现并知道可食用苔菜的先贤。

布袋囊沙筑海堤

原来,布袋和尚想拦海筑提,把这片长久废弃的塘田,改造成旱涝保收的良田。在布袋和尚的亲自带领下,两路人马组成筑塘队伍,声势浩大地开始筑堤。令人称奇的是,别人家筑海堤,往往是又打木桩,又取海泥,运石头,而布袋和尚率领之下修筑起来的海堤,竟是用纯沙子堆积而成。布袋和尚大腹袒露,远远坐在沙堤上,哈哈哈地笑个不止。>布袋和尚囊沙筑海堤的史迹,被后世的奉化多种地方文献所记载。

挂单天华寺

那天,布袋和尚一上岸,抬头一望,不远处有一座大寺院,走近一看,原来是“天华寺”。但是布袋和尚却另有打算,想到傍山面海环境神奇的天华寺去静修。>夕阳衔山时分,布袋和尚终于赶到了天华寺,拜见了方丈,说明了来意。就在布袋和尚入寺当夜,天华寺附近的海况和天象都发生了怪异。到了子夜时分,天华寺上空掠过一道耀眼的闪电,跟着便是一声霹雳,响彻四方。

点化旗螺山

点化旗螺山旗螺山位于奉化裘村东南沿海,北依岳林庄,南临象山港。布袋和尚自武夷山募化海杉归途中,与旗螺山意外邂逅,后来,落脚于天华寺、岳林庄,与旗螺山朝夕相见,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情。布袋和尚在重归奉化岳林寺之前,再一次来到了旗螺山,依依惜别。旗螺山突然出现奇幻现象,十不离九跟刚走的大肚庄主相关。>人们十分熟悉的旗螺山,才隔一夜功夫,模样大变,变成了布袋和尚打坐念佛的形象。

释迦牟尼考察布袋和尚的传说

释迦牟尼考察布袋和尚的传说布袋和尚被佛教界确认为弥勒化身。至于佛像为何半裸上体、光着双脚、身旁放着空布袋,有这样一则释迦牟尼考察接班人的民间传说。佛教称,释迦牟尼身边有十大弟子,五大菩萨,五百罗汉。布袋和尚摸着自己的肚皮笑着说:“师父,你这肚比我还大。”布袋和尚二话没说,准备脱袈裟。释迦牟尼想到此,猛然回首,朝布袋和尚挥手。他一挥手不打紧,却把布袋和尚的肖像永远定格于世,凸现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