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石

收藏家薛云生情藏石韵

收藏家薛云生情藏石韵赏石应该内容决定形式,内容精彩才是最重要,囿于尺寸规格无疑是作茧自缚;再则玩石首先是自得其乐,如果要在乎别人的感受,那玩石还有什么乐趣可言。自从今年春拍香港苏富比推出“道法自然:翦淞阁重要赏石收藏”专场后,记者采访了上海活跃的赏石圈的朋友,有机会结识了一些赏石藏家,其中就包括上海市观赏石协会会长薛云生。

奇石人生,中国奇石文化历史及发展

人类与石头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情结。古人类从使用天然石块敲碎果核、投掷石块狩猎获取食物,简单地利用石头营造巢穴,到...打制石器工具石锤、石斧、石铲等,再到使用石制饰品石珠、玛瑙等,从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开始,石头就渗透并融入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这就是最原始的人类石文化现象。

偶园,江北古城名园

进山东潍坊青州古城的南门阜财门,向北直行不多远,就是偶园。坐落在古城繁华地段的偶园,有着江南庭院的秀美,也有着北方园林的豪爽大气,最重要的的是偶园曾是衡王府的东花园,因此,园子里的格局与皇宫里的御花园有许多相似之处,由此成就了其江北名园的地位。说起偶园,必须要介绍一下他的主人。冯溥清初的大臣,青州人。字孔博,号易斋。顺治三年进士,1671年晋升到文华殿大学士。偶园是冯溥告老还乡后修建的园子。

黄庭坚:能回赵璧人安在?已入南柯梦不通

湖口人李正臣藏有异石一块,一山九峰,苏东坡见到后就给取了个名字叫「”壶中九华”,还为此写了诗《壶中九华诗》:清溪电转失云峰,梦里犹惊翠扫空。五岭莫愁千嶂外,九华今在一壶中。天池水落层层见,玉女窗明处处通。念我仇池太孤绝,百金归买碧玲珑。黄庭坚路过湖口时,李正臣拿着苏轼的诗去见他,当时异石已经不见了,苏轼也已经去世了,黄庭坚见到苏轼的诗,有感而发,于是次苏轼韵也作了一首《壶中九华诗》:有人夜半持山去

[专家点评] 近现代沈翰 米颠第五石图

[专家点评]近现代沈翰米颠第五石图近现代沈翰米颠第五石图(细部)近现代沈翰米颠第五石图(题跋)米芾好石,曾见一奇石,躬身拜石,被传为佳话。他还藏有不少奇石,一一品目加以美名。此图“米颠第五石”石形曾见于明代《素园石谱》中,原名“风秀丹山”,有赵孟题咏,曾提到米芾。沈翰字孟骞,又字林士,号墨仙、西园等,江苏松江人。图右上有费砚篆书题“米颠第五石”,图左有吴昌硕长题。此图绫本,纵73.5、横40厘米。

收藏奇石天然为上品

收藏奇石天然为上品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各种奇石。这位收藏爱好者告诉记者,不管收藏哪一类的石头,最关键的一点是石头的天然性,奇石重在其自然的美感,不经过人工雕琢的收藏价值就更大。据了解,由于赏石文化不断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群开始把投资收藏目标转移到奇石领域。随着奇石收藏市场的逐渐升温,奇石造假现象也日益严重起来。收藏不应仅关注价值的高低,还应多关注其中的文化内涵。

奇石是“发现的艺术”吗?

“奇石是发现的艺术。”“奇石是发现的艺术”这句话出现异议的另一个原因是这句话的逻辑判断形式使人误以为奇石就是艺术,一件奇石就是一件艺术品,而王朝闻先生明确指出“奇石不是艺术品”。可见“奇石是发现的艺术”这句话无论在含义上、理论上及表述上都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马益群:大漠奇石藏家

画家齐白石刻有一枚印章—“三百石富翁”,他将自己篆刻的三百余枚印章看作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而京城有位奇石收藏者马益群,苦心孤诣收藏大漠奇石达200余块,他把这些藏品和收藏过程视为人生的最大财富。马益群喜爱收藏可以说有些年头了。马益群说,奇石作为摆设也不是完全被动的,它也能跟人交流。

中国历史上有六次收藏热

中国历史上有六次收藏热北京收藏家马未都2008年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上认为,我国历史上收藏热有五次,其一为北宋,其二为晚明,其三为康熙盛世,其四为晚清到民国初年,其五为当代。此外,《博物要览》基本上分别评定了碑刻、书画、青铜器、瓷器在中国文玩器物史的历史文化地位,对后世文人主要追求“金石碑帖”的收藏颇具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