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

[专家点评] 战国 虎噬牛铜啄

[专家点评]战国虎噬牛铜啄虎噬牛铜啄是战国时期云南边地少数民族使用的武器。高25.3厘米,出土于江川李家山。这只铜啄的刺细长,刺锋平齐,刺后有段网纹、蛇纹等图案。圆形銎,銎部装饰圆雕虎噬牛的形象。犍牛也不示弱,临危不惧,全身运力,伺机反攻,整个战斗的胜负尚难预料。展示了战斗的恐怖,起到震慑敌人的作用,也显示了战士在战斗中不畏强敌的精神。

[专家点评] 战国 三兽铜啄

[专家点评]战国三兽铜啄战国三兽铜啄,高18.5厘米,江川李家山出土。其刺细长,后端呈菱形,前锋为六边形。椭圆形銎横向装置,銎部装饰有双旋文、齿文及太阳文图案。銎背上铸有3只首尾相接的圆雕小兽。这是滇国青铜器中很少见到的抽象动物形象,他们或长尾曳地,或长尾上卷,垂头四处探觅,不知是在寻找食物,还是寻找同伴的去向。

[专家点评] 战国 青玉彘

[专家点评]战国青玉彘玉剑彘的出土多在战国墓或汉墓中,赵卿墓出土有两件玉彘,可说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剑彘。此青玉彘为其中一件。长5.2厘米,宽4.2厘米,厚3.1厘米,中孔长2.5厘米,宽0.7厘米,重60克。青玉,有褐斑,...精细,正面近似梯形,以镂空技法雕或一个禽鸟的造型,禽鸟上饰以浅浮雕的云纹和谷纹并有若干平行线纹及鳞片纹等装饰性线纹,造型极为特殊,器背面有一矩形系带孔,便于革带穿过,可固定剑与腰带间,作为剑彘使用。

[专家点评] 战国 根雕辟邪

[专家点评]战国根雕辟邪战国根雕辟邪,长69.5厘米,是目前所见最早的根雕实物,于1982年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辟邪,传说中的一种神兽,似狮,有翼,造型上比较细长。辟邪常与天禄配对,俱属神兽之列,专与邪恶作斗争,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因而人们用这种神兽来看守阙门和神道。

[专家点评] 战国中期 玉人骑兽佩

[专家点评]战国中期玉人骑兽佩这件玉人骑兽佩,出土于洛阳市东周王城北墙附近的积石积炭大墓。玉料呈灰白色,有黑色微斑,晶莹泛油漆光泽。小儿头梳双髻,短发梳向脑后呈环状。圆脸尖颔,鼻梁隆起,小口微张,眉目清秀,双耳拳曲,双手前伸执兽耳。兽似伏虎,头略宽大,昂首,双目前视。身侧雕琢卷云纹,腹下有细如毫发的卷云纹,流畅生动。自小儿头至虎腹纵钻一个穿孔,可贯组绶随身佩戴。应是战国时期玉雕中的杰作。

[专家点评] 战国中期 组玉佩

[专家点评]战国中期组玉佩这组玉佩于1978年山东省曲阜县鲁国故城乙组58号墓出土,现藏于山东省曲阜市文物管理...会。最上方以一枚玉环为挈领,此环顶部琢出方形齿突,中央钻一穿,用于系佩。环下的管珠分两行串系,最上是玉鼓形管、其次是玉扁圆形珠,再下是玉圆柱形管,它们的表面皆雕琢卧蚕纹。上述两行玉管珠贯串人一件稍长的表面雕琢卧蚕纹的玉管。龙的躯体表面满饰涡纹,靠近中腰上方钻一透孔,用于贯线垂坠于组佩最下端。

[专家点评] 战国 金豹

[专家点评]战国金豹金豹盖在战国错金银梅花饰虬龙纹铜壶上,豹宽17.8厘米,长16厘米,通高10.2厘米,重9千克,含金百分之九十九,是全国所发现的汉代最重的黄金铸件。该豹金光鳞鳞,出土时颈部有少量绿色锈斑,当系铜壶所染。豹体内空,内壁刻有小篆“黄六”二字。毛色褐赤,上满布黑色斑点。该豹1982年2月江苏省盱眙县穆店乡南窑庄出土,造型生动,工艺精湛,是一件珍贵艺术品。

[专家点评] 战国 青铜错银带钩

[专家点评]战国青铜错银带钩战国青铜错银带钩(侧面)战国青铜错银带钩(另面)战国青铜错银带钩(细部)战国青铜错银带钩(细部)战国错银带钩为青铜铸造,呈流线型,全素面,主体部分施以错金银工艺,形成了富丽辉煌的视觉效果,掩饰了素面单调的缺憾。错金银工艺大约始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战国中晚期到西汉,最初主要用于铭文。至战国以后,带钩的...也日趋精巧。

[专家点评] 战国早期 曾侯乙联禁铜壶

[专家点评]战国早期曾侯乙联禁铜壶战国早期曾侯乙联禁铜壶出土于湖北随州。壶盖有衔环蛇形钮,盖外沿套装勾连纹的镂孔盖罩。壶颈两侧各有一攀附拱屈的龙形耳。两壶内壁均铸有“曾侯乙作持用终”铭文。禁面有两个并列的中空圆圈,以承放大壶圈足。禁的长边各有二兽足。兽口部和前肢衔托禁板,后足蹬地。禁面和侧面均饰蟠螭等纹饰。铜禁出土不多,迄今为止国内外仅见4件。在湖北省是首次发现。

[专家点评] 战国滇国 蛇形网状器

[专家点评]战国滇国蛇形网状器战国滇国蛇形网状器高26.5厘米,宽32厘米,云南江川李家山出土,现藏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该器主体造型为一蛇,蛇首高昂,眼睛圆睁,张牙露齿,凶相毕露,蛇腹弯曲,蛇尾翘起形成一原形銎;蛇腹下凹部焊接一个网兜。此器造型生动,构思新颖,蛇棱角分明,立体效果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