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的《我的前半生》写了什么?真实的溥仪是什么样的? 真实的溥仪是什么样的?>溥仪的《我的前半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稿,记录了溥仪从皇帝到战犯,再到接受新中国“改造”等过程,是一部回忆录,更是一本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自省书。在《我的前半生》中,溥仪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控、受压迫的傀儡形象。>日本人的眼中的溥仪可不是这样。
溥仪退位后他的两个弟弟命运如何? >末代皇帝溥仪的生平大部分人都略知一二,但是对溥仪的两个弟弟了解的人却甚少。溥仪退位后,他的两个弟弟结局如何?>二弟溥杰与溥仪的关系最好,溥仪被送到宫中生活后,载沣担心久而久之他会忘记自己真正的家人是谁,遂将溥杰送到了他的身边,其目的就是让两个人的感情更加深厚稳定。
末代皇帝溥仪登基 慈禧死到临头仍念念不忘把持政柄,突然决定立溥仪为嗣,并于10月20日发下“懿旨”,召溥仪入宫。结果演出了一场溥仪大哭殿的闹剧。溥仪闹殿后代第三天,慈禧旧一命呜呼了。慈禧死后举行了正式的国丧。两周后,12月2日,溥仪登基。12月2日那天,天气奇冷,溥仪又惊又冷,浑身打颤。诏书要求既是父亲又是摄政王的醇亲王载泮陪伴溥仪参加这场冗长、可怕、任何3岁孩子都费解的礼仪。
溥仪离开紫禁城的条件是什么?冯玉祥是怎么削减皇族用度的? 冯玉祥是怎么削减皇族用度的?>11月5日,冯玉祥派手下鹿钟麟带兵强行闯入紫禁城,向溥仪下达了最后的通牒,要求他在3小时内离开紫禁城。>别无选择的溥仪只得离开紫禁城,溥仪先是搬进了北府,继而于11月29日又逃进日本驻华公使馆。次日,日本公使芳泽谦吉对外界宣布“容留”溥仪。>溥仪被驱逐出紫禁城,标志着中华民国对清朝皇室的优待条件宣告结束,清室的满族贵族正式离开了我国历史舞台。
嫁给末代皇帝都很危险,婉容的父亲为何还将婉容嫁给溥仪? >婉容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后,不过当时大清已经岌岌可危,婉容嫁给溥仪很难收获好的结局,为什么她依然愿意出嫁呢?实际上婉容也并非自愿嫁给溥仪,她出嫁时只有16岁,是溥仪选择了婉容而已。>道理很简单,因为溥仪是末代皇帝。>自古以来,末代皇帝在新朝都是十分凄凉的。诸侯们可以借末代皇帝的名义,争强争霸。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实际上一生同样凄惨。>由此可见,婉容的父亲荣源把女儿嫁给溥仪,其实也有这样的政治目的。
社会文化史史学研究的又一新路径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国内社会文化史研究取得的进展,本刊特邀刘志琴、梁景和、李长莉等在这一领域辛勤开拓、颇有实绩的专家介绍有关情况,向读者朋友释疑解惑。社会文化是客观存在,运用社会文化史的视角和层面会发现更为丰富多彩的历史现象和内容,因此开展社会文化史研究,具有推动史学发展的实际价值和意义。“社会文化史”20年来的发展历程,就是这样一种以跨学科交叉视角研究历史的探索与尝试。
朱维铮我只希望说明历史是什么和为什么 朱维铮今年73岁。朱维铮对此有些无奈,却未因此噤声,“我只是在说历史,如果连历史都不能讲,那就糟糕了。”事实上,朱维铮从来不是一个只活在书斋里的学者,他在讲历史,但并未远离现实。
学者朱维铮指导工农兵注释章太炎 “周予同专案组”将朱维铮视为周予同“三反”言行的主要知情人,不停地审问他。>每改动一处,都要向他们解释>1976年元旦那天,朱维铮到了章太炎注释组,和这18个工农兵一起“攻克”艰深晦涩的章太炎。
凤求凰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佳话(1) 才貌双全的卓女文君17岁新寡,司马相如仰慕文君,借琴音倾诉心曲,二人订盟,因卓王孙不允,文君遂偕相如私逃,返回家乡当垆卖酒。>这一副对联赞美卓文君、司马相如的爱情。这把琴就是后来司马相如用来弹奏“凤求凰”,卓文君听后夜奔的那把琴,所谓“绿绮传情”使这把琴更富传奇色彩。然而司马相如豪情不减地典衣沽酒,过着有今天,没有明天的逍遥生活;卓文君也脱钏换粮,根本不把今后的生计放在心上。
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出生 1906年2月7日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出生爱新觉罗·溥仪,清朝第十一个皇帝,通称宣统皇帝,或末皇帝,也被尊为清逊帝,是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字浩然,取自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之意。醇亲王奕譞之孙、载沣(醇亲王)长子,母亲苏完瓜尔佳·幼兰。光绪(伯父)死后继位,是清朝的末代皇帝,是清朝入关后的第十位皇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改造成为新公民,后因患肾癌而去世,享年6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