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在日本国语教科书中,鲁迅 是唯一的非日籍亚洲作家

「”对于日本人来说,孔子和鲁迅先生是中国文明与文化的代表。一个日本人,他可能不了解中国的文学、历史和哲学,可是,他却知道孔子和鲁迅的名字,他们常常饶有趣味地阅读孔子和鲁迅的作品,通过这些作品,他们懂得了中国文明与文化的意义”。这是日本当代最具权威的中国学家之一吉川幸次郎说的,把孔子和鲁迅相提并论,可见鲁迅对日本的影响之大。加藤嘉一也说过,在日本人的脑子里,最有名的三位中国人物。一个是孔子,二鲁迅,

《琢磨历史:玉里看中国》连载(二十)

摘要文艺派十足的启可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王”啊!因为从他开始,部落联盟变成了国家,最高领袖有了自己的正式职称「”后”,也就是王。王的位子也不再禅让,而是名正言顺地直系世袭了。中国的王权时代就此正式来临,而这一来就是四千余年,直到1911年。当然,如果没有他父亲那宏伟的「”大禹治水”,这一切都不会发生。因此,「”大禹治水”才是开启王权时代的钥匙。所以在乾隆皇帝那彰显王权的玉山子上才会琢刻这个故事

《五牛图》绘画水平空前绝后,名家书法题跋各领 ...

唐代宰相韩滉所创作的《五牛图》,行笔稳健,线条精致,笔墨圆润,将牛的各种形态描绘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也是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五牛图》上有乾隆皇帝和赵孟、金农等多位名家题跋,书法造诣高深,技艺精湛,书法各具特色,具有极高的文史研究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

远求海内珍藏本 快读人间未见书—记我国近代著名藏书家刘承干

在丝绸之乡湖州南浔镇,有一座很像杭州西湖「”小瀛洲”的豪华别墅,叫「”小莲庄”,为清光绪年间上虞籍当地富商刘镛所筑。刘镛第三子刘锦藻(1855-1929),字澄如,清光绪进士,曾任浙江全省铁路副经理、大连轮埠公司...,是我国清末民初时的一位著名实业家。他的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近代藏书家刘承干先生。刘承干(1882-1963),祖籍上虞,出生湖州。字贞一,号翰怡,别号求恕居士。4岁时过继给大伯父刘安

苏轼这首词写年过三十的美人,比喻生动形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熙宁四年,苏轼因为上书谈论王安石新法的弊端,得罪了王安石,于是王安石便使人搜罗「”证据”在皇帝面前「”弹劾”苏轼,不得已,苏轼自请外调,于是他来到了杭州,成为了杭州通判。熙宁五年到熙宁七年,苏轼一直在杭州通判的任上,当时苏轼曾经和已经年过八十的张先(就是那位写下了「”云破月来花弄影”这一名句的张三影)同游西湖。在游览途中,诗酒唱和,并突然听到了「”弹筝”声。在这期间,苏轼写下了一首著名的《江城子》

「第389期」为什么王庭筠《幽竹枯槎图》不在米芾之下?

《幽竹枯槎图》是金代书画家王庭筠创作的纸本水墨画,现收藏于日本京都藤井有邻馆。王庭筠的《幽竹枯槎图》,绢本,38.1x117.7cm(全幅),墨笔,日本京都藤井齐成会藏。但值得注意的是,金在全盛时期灭了北宋,将在中都(今北京)的行政中心迁到了北宋的首都汴梁(今开封),改称汴京。产生了王若虚、刘因、元好问这样的文人学者,也有赵秉文、王庭筠、任询这样的书画家足以垂名后世。王庭筠像王庭筠,字子端,号雪溪翁、黄华老人。

赵孟頫最喜欢写的50个字,是什么字,一起来看看

赵孟(fǔ),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南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我们今天主要从赵孟年迈作品中截出最老辣的单字,供大家欣赏,也可作为单字选临之参考。尤为可贵的是宋元时代的书法家多数只擅长行、草体,而赵孟却能精究各体。后世学赵孟书法的极多,赵孟的字在...、日本非常风行。赵孟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力。

解读‘姓氏符号’,传承一代姓氏文化经典

当时的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赐姓为姒。此外,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夏、商时期,贵族皆有姓氏。夏王室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为己姓,己姓中有苏、顾、温、董、豢龙等氏。商王室为殷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韦为彭姓。后被秦国所灭,赵国公族以原国名命姓,遂成赵姓。其后子孙以国名为氏,称赵姓,并尊造父为其始祖钱姓。

中国古代最多产的10位诗人!排名第一的竟是位皇帝

既然题目是「”最多产的古代诗人”,既是「”古人”,就撇开皇帝、官员与草民的「”头衔”,把他们放在「”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的同一平台上。如有此共识,论起诗量及「”最多”有二人当数冠亚。一「”乾隆”、二陆游,细细列来还有七位。一、乾隆39340首。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记,乾隆帝当时已有诗作39340首(另说四万余首)。另据郑鹤声著《中国文献学概要》载,乾隆「”御制诗至十余万首,所作之多,

历史名人教你十六个读书 ... ,赶快Get起来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书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可以充实自己的生活在漫长的假期读书不失为一项提升自我素养的活动不过,读书的...也是一门学问古时的那些「”大佬”们又是怎样读书的呢?诸葛亮「”观其大略”法《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三人(石韬、徐庶、孟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读书不死记硬背,而是泛读大概,撷取精华掌握实质;不「”苦”读,每天作息正常,「”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n